共情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0期   作者:纪长伟1 张洋2 孟祥宇1
[导读]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共情”概念之后,“共情”备受关注。

         摘  要: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共情”概念之后,“共情”备受关注。伴随时代发展,“共情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大领域,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大有助益。本文以共情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进一步深化对共情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共情技术;高校教育;实践应用
         “共情”一词最早源于德国术语“Einfühlung”,英译为“empathy”,又称“神入”“通感”“投入”“同心理”等。用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并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  [] 陈万柏,张耀灿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  [] 郭念峰等.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随着共情技术的日趋成熟,该技术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并蓬勃发展,并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共情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倍增,时常被迫处于高度绷紧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接踵产生。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下因压力致心理疾病而处于亚健康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正是诱导心理疾病滋生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干预与疏导,最终会诱导各类心理疾病产生,严重的还会酿成悲剧事件。与此同时,共情技术蓬勃发展并日趋成熟,其与心理咨询的深度融合获得众多心理咨询专家的青睐与重视,逐渐成为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最为常用且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针对心理危机干预过程,我们首先要从危机产生的根源说起,其根源在于个体在经历种种不愉悦的情感体验后,消极因素日积月累逐渐增多,诱导自身防御系统“坍塌”,最终导致个体精神崩溃,滋生危及自身性命的想法。此时,共情技术应运而生,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助推作用渐渐得以彰显。常常表现在心理咨询专家走入患者内心世界,倾听心声,设身处地感受并体验患者的精神世界,快速精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针对性的促进危机干预效果的事半功倍。鉴于此,共情技术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凸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心理咨询专家能够很好地将此项技术运用到人们心理危机干预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有效地规避悲剧事件的发生。
二、共情技术在课堂育人中的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社,人民日报社,2016(12)]]在育人的进程中,教育者要懂得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道理。

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统一,将共情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实现工作能力质的提升。台湾教授李坤崇认为,共情技术包含倾听、辨识、沟通三个历程,其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倾听通常是指教师专注于倾听学生的感受、经验或行为,以进入学生的主观世界;辨识是指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体会其明白呈现的、隐喻中的或为察觉的感觉、经验或行为;沟通是指教师掌握“简述语意”的原则,表达对学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的了解,运用自己的词汇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了解他,并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索。[[  [] 张付山.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课程思考,2016(19)
]]高校课堂育人中,教育者要在学懂弄通共情技术上下苦功夫,打破“一言堂”的局面,学会运用共情技术来“倾听”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扉。在育人育心教育中,理解与被理解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追求,学会理解与被理解并非易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彼此理解、尊重,从学习生活中获取愉悦感与满足感,有益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此外,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共情技术,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清楚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实质本源上真正解决问题,促使育人育心工作的创新和针对性的凸显,进而收获并提升教学效果及成效。
三、共情技术在处理新时代大学生宿舍关系上的运用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力量,向来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突飞猛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众多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宿舍关系问题尤为紧张。多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宿舍关系不和谐引发的悲剧事件比比皆是。加之,部分90后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强、耐挫能力差、攀比嫉妒心重、过于标新立异,很容易在无形间伤害到身边人,不可避免地激发彼此之间的矛盾,严重者甚至置于无法调和地步。为了降低校园人际关系冲突事件的发生概率,教育者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解惑”的融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刻不容缓,教会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势在必行。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学会认识、了解、懂得、运用共情技术就是让彼此学会懂得换位思考,将他人与自己的真切感受紧密融合,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愉悦性,从而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更为妥善地解决所遇问题。由此可见,共情本身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能力。在增强学生个体自律性的同时,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接受并内化于心,它的运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共情技术的融入使得原本紧张复杂的宿舍人际关系似乎变得更加和谐,对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于共情技术的使用上,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实际生活中,共情技术均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它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项专属技术,而且还能广泛应用于处理高校师生关系、医院护患关系以及检察院侦查询问等多个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它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从灌输者向倾听者转变,是共情思想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