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的是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是自由的、不拘一格的;“神聚”指的是中心集中,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看似是在写人写事的表面现象,实质上是在写人的情感体验。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艺术风格就是基于现实生活把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运用的淋漓尽致。
贾平凹先生创作了无数尽人皆知的著作,有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集,也有反映人生情感的散文集。贾平凹先生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富有哲理的火花。这些哲理都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阐释过程也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下面我阐述一下我对贾平凹先生散文的艺术风格的一些个人理解。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写作笔法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推、摇、拉,将美景一一地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先生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总共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散漫、随意,但其笔调很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先生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来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山山水水的心律一起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以看见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先生的大部分散文都来自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丑石》的妙笔生花,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先生对美的诠释。丑石很丑,它既不像怪石沟的奇山怪石那样有观赏价值,也不能你用来改造房屋,就连路人都不会看一眼。奶奶本以为这块丑石还有些用处,想用它来洗一台石磨,石匠却嫌它石质太细,不能采用。丑石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人去理会,就连曾经给予快乐的孩子们都不喜欢它了,开始骂它了。丑石就这样默默忍受着旁人的谩骂,默默承受着世俗的讥讽。可就这样的默默无闻,却让天文学家发现了它的存在——美丽而伟大。丑石在常人的眼里不值得一提,但在天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的了不起在于它曾经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在于它曾经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向往和憧憬;更在于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了二三百年的精神。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在用世俗的眼光评价一个人,无论是事还是物,仅仅观察表面,而不去深入了解本质或者内涵,就枉加评价,这是对人和事极大的不公平,甚至是一种残忍。每个人对人和事的理解都是从表到里,从片面到全面,但我们不能再还没有发现真正的价值之前就胡乱地猜测或者片面的评价。又或者相同的人、物、事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就像丑石一样,在一般的世俗人眼里,它是一无是处,但在天文学家的眼里,它是宝贝,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天然陨石。忍耐住流言蜚语,忍耐住误解,忍耐住寂寞压力,做真正的自我,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暂时的默默无闻又何尝不可呢?丑石忍耐了二三百年,最后被天文学家发现了,我们的忍耐也不会太久的,最终都会被发现的。这就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艺术风格,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体验来解说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境界是贾平凹先生散文创作刻意追求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它体现了贾平凹先生融内情与外景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学最讲究境界,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阅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诗情画意。可以唤起人们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不识静水下深流,只见微风荡碧波,这是我这个一般人所不能感受的。《静水深流》是一种境界。贾平凹先生的这篇散文就是他融内情与外景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先生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先生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要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要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闲人的相貌不一定俊,其实他们忌恨是小白脸,但体格却非常好,有一手握破鸡蛋之力。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痛,据说其父亲要教训,动手来打,做闲人的儿子会一下子将老子端起来,然后放到床上去,不说一句话,老子便知道儿子的存在了。他要请客,裹胁你去羊肉串摊,说一声吃吧,自己就先吃开,看见他一气吃下一百二十串羊肉,喝下十瓶啤酒,你目瞪口呆,“我有一个好胃!”他向你夸耀,还介绍他还能饿,常常一天到黑只吃一顿饭,却不减膘,仍有力气。他说:“你行吗?”?你不行。贾平凹先生通过描写闲人简单质朴的生活,深刻地向世人展示了现代生活的真谛和现实生活中纯粹的人,这一生只为身外之物忙碌的人,《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先生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寥寥几笔,便把虽已走进市场仍不脱农民本色的陕北“生意人”的那份厚道和淳朴勾画了出来。写得尤其精彩的,是街市一角蹲着的两个一边吃着自家带的馍馍一边谈论着儿女婚事的老人。请看面部细节的描写:“没牙的嘴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嘴边的胡子就一根根乍起来”,说到开心处,“常常就仰头笑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那神情、那心态不都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走进贾平凹的散文天地,我们似乎踏进了一片原始森林,风景绚烂,色彩缤纷,有一种野性的神秘和古朴的韵味,其中的山水花草,无不涂抹着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色彩。读他的散文,常常会被一种不可捉摸的谜性情绪所困扰,无法明确而清醒地把握其主题和内容。他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人、事、景都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感觉色彩,有一种别样的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绽放。大师,这确实是一位文字大师!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环背后,我隐隐见到一位儒雅的书生,有时他会如李白般狂放,有时也会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时候,他像个孩子般勤奋执着,也许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费尽心思,像白居易一样,"吟安一个字,掐断数茎须”呢!
作者简介:郭晓玲(1986.10——):汉族,籍贯甘肃,现任教于新疆博州温泉县哈镇中心小学,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