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为本,雕为魂 ——木雕技艺之感悟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9期   作者:丁勇刚
[导读] 中国木雕是一种古老的雕塑技艺

         中国木雕是一种古老的雕塑技艺,最早起源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承载了不同的艺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浙江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莆田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云南剑川木雕;安徽徽州木雕等等。
         
         皖南是徽雕的发源地,40年来,我生于斯、长于斯,耳闻目染了皖南古民居以及寻常百姓家中的老家具上那些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精美徽州木雕。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件件皆为佳作。40年来,我仔细揣摩这些古朴典雅的徽州木雕,一刀一刻,了然于胸;同时,我还广泛汲取东阳木雕、福建蒲田木雕、日本佛像、潮州木雕之技法,努力集匠心于一体,赋玲珑于全身。
         
         从艺木雕20多年,我认为,要创作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首先须做到一木在手,要方则方,要圆则圆,要粗则粗,要细则细,方圆曲直,随手出之,奏刀、运凿如行云流水。同时,创作作品时,须练就随型构图与现场设计的得心应手。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在脑海里积累一份份生动的素材,胸有成竹,巧妙利用材料自身特有的形状巧借“因势度形”,并充分呈现木材的天然属性和木材的色泽纹路性能,施以恰到好处的艺术加工,方能成就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 其次,中国木雕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如楠木、紫檀、沉香、红木、龙眼等名贵树种。而我所在的皖南树种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因此,我创作木雕作品重材质不唯材质,追求“以木为本,雕为魂”,创作时更加注重刻意表现画面的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体现其艺术感染力。俗话说: “三分料,七分工”,雕刻是赋予木头第二次生命的过程,也是艺术诞生的过程,好的木雕作品料子固然重要,可艺术性、工艺性更加弥足珍贵。


  
         木雕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不是自然地重复,更不是生活的再版,而是雕刻者心中认知的幻化与物化。我在在创作中不断的学习总结,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努力将工和艺更完美的融合与一身。在创作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遵循自然法则,注重雕刻艺术的民间性和传承美学,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拓展与突破;同时,还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形态因材施艺赋予它新的生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独具自己特色的艺术作品。 如,我在雕刻根雕《九龙献瑞》和《和合二仙》作品时,不仅沿用传统徽州木雕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刀法,还综合应用了莆田木雕散点透视构图技法,以层次和高远的手法来处理透视关系,既有浅浮雕、深浮雕,又有双层镂雕、三重透雕,更有半圆雕、圆雕,各种技法穿插运用、出奇呈异。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从而让整个作品表现的有情有景、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而富有张力。而我在创作小品“山雀”时,注重整体的联系,协调得当,在艺术处理上将节奏、韵律融入,赋予具象的山雀以形式美感,让人看到了逼真以外更多的情理。其中,在山雀的脖子到腹部、羽毛纹理的刻画等细节处理上,所刻画的每一根羽毛时,都采用“拉丝”技法,所至之处,线条流畅,整个作品结构优美、妙趣横生。近年来,我创作的《秋硕》、《荷塘秋趣系列》、《孔子》等木雕作品,分别在2015年和2018年,先后获“安徽省非遗雕刻技艺大赛金奖”、“2016年徽工铜奖”、“2016年安徽省黄山雕刻类职业技能邀请赛评比中,获得最佳基本功奖、 2017徽工奖铜奖,并被工艺美术馆收为藏品。此外,我还先后应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参加了一系列文化艺术交流展,有20多件木雕作品被江苏省镇江、安徽省黄山、香港等地的工艺美术馆和个人收藏。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冲击和西方家具雕制构件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木雕的威胁越来越大,手工木雕也渐渐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手工木雕的技术来自于时间的积累,在刻刀的刀尖上传承了7千多年的木雕手艺,其实就是在雕刻时光。对于我们传统木雕手工艺者来讲,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古老的的手工木雕技艺,更要与时俱进求变创新,把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雕塑语言相结合,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把握形、刻出神 、倾注情,把雕刻艺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让传统手工木雕作品体现传统、本位、现代的时尚审美理念,以此给古老的的手工木雕技艺注入生机,得以世代相传,流芳百世。
        
作品展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