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现代发展意识的培养要从四个方面去开展,既问题意识、思维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整体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将情境知识线索或案例设计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目的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现代发展意识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现代发展;意识的培养
引言
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现代发展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等。使学生的人格素质不断提高,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在培养现代发展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同时,教师还应查阅更多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如何在国内外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发展意识。
一、加强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现代发展意识的培养重要意义
现代发展意识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它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仅具备某个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思维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从而使自身的知识水平、方法与技能、探究能力不断地呈现上升的趋势。现代发展意识是公民适应社会变革,提升个人素养必不可少的意识,具有现代发展意识的公民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能够密切地配合社会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现代发展意识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明确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体会成长过程中个人素养的提升所带来的价值。
二、现代发展意识的组成部分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情境中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产生的思考,并且与自身的知识结构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二)思维意识
思维意识是人通过感官对外界抽象事物的特征、规律、变化等进行感知,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对知识的表象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的一种心理活动。
(三)创新意识
是指对问题解决或者发表自己建议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已有的材料、现象以及他人的观点,对已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加工、整合、改进,使其具备新颖性、创造性、效益性的一种心理活动。
(四)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通过对问题和现象的观察进而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从而按照方法和思路对问题和现象做出解释的一种心理活动。
三、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现代发展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以“水循环”一课为例,该章节要求教师运用示意图阐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使学生理解三种水循环类型的特征,理解水循环规律意义,进而建立和谐的人地发展观。
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时为学生播放“海绵城市”视频并提出问题:“何为海绵城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海绵城市”特点,即城市类似于海绵,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有较好的弹性,尤其在下雨时能蓄水、吸水、净水、渗水等。接下来,教师继续深化情境:“海绵城市内部如何运转?”并为学生出示一张海绵城市强大的水循环系统工作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海绵城市内部水循环系统包括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总结出海绵城市内部水循环系统包括水汽输送、蒸发、降水、下渗及地表径流等。通过深化情境能让学生从生活化认知过渡到理论认知,达到间接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目的。然后,地理教师讲解并提问:“上述‘海绵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只是微缩版自然界水循环系统,涉及的降水、蒸发、下渗等多个环节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并构成三种类型水循环。那么,三种水循环类型中,哪种水循环涉及较多水量?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来自哪里?人类和哪种水循环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结合“海绵城市”和水循环理论知识思考情境问题,从中可看出生活化情境十分注重人和地之间的关系,借助问题将情境知识落实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地理教师归纳总结:当前“海绵城市”对内部水循环系统进行改造,解决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内涝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领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转型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教学上,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过程中发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在优化传统的学科练习和学业测评的阶段性评价的同时,要向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转型,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的过程。
(三)应用迁移,深化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将新知识融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进一步升华问题策略。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现有知识,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所拓展。
(四)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教师要创造实践环境,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手脑结合能力。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结束语
总之,从培养学生的现代发展意识入手,从问题意识、思维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出发,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是地理学科核心素质落地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高层次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为了进一步深化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根据四种教学法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实施策略,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春萍.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本主义理念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9(32):123-124.
[2]孙婷婷.“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5):235-239.
[3]姬璐璐.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参与式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