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7期   作者:高远勇
[导读] 建筑工程施工中裂缝问题是一种常见的质量缺陷,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裂缝问题是一种常见的质量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对裂缝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温度、施工技术、沉降等角度对裂缝处理与预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裂缝;裂缝处理;结构裂缝
        引言
        引发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因素为温度与自缩。因此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使用,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来防止裂缝的出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性能。
        1结构裂缝对建筑工程的危害
        结构裂缝在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危害,若结构裂缝较大,将会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建筑工程出现结构裂缝是多种因素作用引起的。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没有对施工中采用的混凝土进行监控,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这会对工程强度造成较大影响,会导致建筑工程在后期应用期间的承载力变弱。建筑工程中出现结构裂缝,如果未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对裂缝进行处理,这会导致裂缝不断扩大,当裂缝达到一定大小后,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结构裂缝出现的原因
        2.1温度裂缝
        按照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来看,造成这种结构裂缝是由于工程施工结束后,建筑内部结构空间范围较大,并且建筑中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相差很多,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出现膨胀的温度压力,也许还会产生渗透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结构裂缝。或者,建筑工程内部空间的温度原本就要比外界环境温度要高,而且混凝土的特点是散发热量比较快,随之就会产生外界环境给予的压力远大于混凝土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这种情况也会使温度裂缝形成。由于内外温度差异产生的结构裂缝在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所以针对温度裂缝,在内外温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采取新型的材料与技术,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2.2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产生于混凝土成型养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外力的作用之下会出现表面的水分流失过快和体积收缩过大的现象,进而致使混凝土出现收缩、变形等状况。此种状况下,有较大的约束力,进而很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尤其是搭建高配筋率时,受到钢筋的影响,周边混凝土会产生相应的约束力,导致钢筋对混凝土收缩情况进行限制,由此出现了拉应力,借助此类作用,混凝土收缩裂缝情况极其容易在构件内发生变化。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情况各不相同,内部的拉应力作用之间,使得内外的应力分布不均匀,从而出现了干缩裂缝。因此,在施工人员的混凝土配比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配比工作,控制好砂石的含泥量,从而使得整个配置过程更加严密。
        2.3荷载裂缝
        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荷载变大,这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严重荷载裂缝问题。建筑工程中出现荷载裂缝一般都是由于建筑物荷载压力过大造成的,同时,受建筑荷载分布不均影响,会使建筑工程不同部分出现裂缝。
        2.4地基变形裂缝
        出现地基裂缝的原因在于最早开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际测量中的问题,由于测量粗略导致的偏差,导致后期地基变形,现在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聘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凭着自己经验来进行测量或者不认真的测量,这都会导致后期在建设的过程中地基变形,由于地基不稳、变形,这都会出现房屋裂缝。
        3建筑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方法
        3.1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处理就是对裂缝的表面进行处理,一般适用于规模小、宽度窄的裂缝。传统的表面处理常采用牛皮纸、纤维布或者铁丝网,如同在伤口上敷贴创可贴一般,将裂缝黏合,之后涂抹墙面材料,利用牛皮纸、纤维布或者铁丝网的刚度和韧性,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地防止了裂缝带来的内部应力的变化,降低了危险发生的概率。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面处理材料选择环氧树脂类材料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3.2结构补强处理技术
        结构补强处理技术也是用于混凝土裂缝修补的常见方法,在建筑结构施工完成后,一旦在使用过程中超出了结构的承载力,就会出现结构裂缝等问题,严重时裂缝结构也会影响到房屋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结构补强处理技术可以对结构性裂缝进行清理的工作,将阻碍结构损害的地方进行处理工作,使得新的混凝土可以在其中进行加强,也使得裂缝损失降低,针对性强。
        3.3填充处理技术
        如果遇到的裂缝比较大,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经常使用的充填法,这种方式能有效处理裂缝质量问题,还能加强墙体的承重力和粘度,填充法的具体施工方式就是需要把墙体表面凿成V形或者凿成U形的槽,使用树脂砂浆材料加以应用作为填充物,或者是对水泥砂浆以及沥青材料加以应用,也能起到裂缝处理的作用。
        3.4采用正确的裂缝预防措施
        3.4.1提高混凝土强度
        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标准的提高,对建筑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混凝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混凝土配置时,必须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最终配置的混凝土质量可以满足应用需求。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不同结构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质量把控,同时,必须严格依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混凝土强度,以及浇筑作业采用的方法,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工程竣工后的质量都可以满足需求。
        3.4.2加强配筋设计
        施工人员要做好配筋设计,而且要做好建筑的加固技术手法,从而提高结构板和梁的加固质量。在现阶段建筑行业进行结构加固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双向双层长度方法开展施工,这样做的方法既提高了结构板和梁的质量、建筑的温度,又能进一步控制裂缝的产生。提前做好对工程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要求施工人员对建筑物钢筋的间距有明确的把控,从而实现减缓裂缝产生的时间。合理科学的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并适当地添加一些外加剂,也可以达到减轻混凝土的热胀冷缩所产生的结构裂缝的问题。
        3.4.3预防不均匀沉降
        为控制不均匀沉降裂缝,设计师在结构设计工作中,应对建筑沉降裂缝、窗间墙水平裂缝、窗下墙竖向裂缝、冻土地基引起裂缝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针对裂缝产生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首先,设计师应在设计方案制定中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均匀性、建筑平面规则性,避免建筑结构转折、凹口过大现象产生。其次,设计师可以对沉降缝脱开予以设置,让结构整体性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可以依照抗震要求,依照标准规范完成芯柱、圈梁设置工作,让基础刚度得以提升,让房屋沉降量得到有效控制,一般情况下,控制范围应小于200mm。再次,设计师针对软弱地基、地震液化层、古河道等具有一定缺陷土层,应对其采取一定地基加固处理措施,或是利用桩基技术。最后,建筑结构设计师应对基础材料质量予以严格管控,对纵横轴线、标高进行正确掌握,避免有轴线位移情况产生,防止因人为偏心荷载造成沉降情况出现。
        3.5养护加强
        首先,妥善对混凝土构件实行保温,使用防晒手段,杜绝温差大而产生裂缝。施工人员需要参照施工需求和标准进行施工,借助设置草席、塑料等手段实施养护。要想杜绝人为的干预和破坏给混凝土造成危害,需要委派专人进行管理。其次,在混凝土的养护时间长短上进行控制,普通水泥的保养时间不能小于一周,加入掺合料和矿物等物质的混凝土至少养护两周的时间。最后,养护工作中还需要及时进行洒水工作,保持好湿润的状态,并及时做好强度检测。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要对工程结构裂缝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现结构裂缝问题能得到有效科学的解决,同时,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和强度的把控,使结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春蕾.混凝土房屋建筑结构裂缝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230.
        [2]赵洋.张明飞.探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存在的问题及防治[J].南方农机.2018.49(15):238.
        [3]谢勇智.姚战胜.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7.26(24):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