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社会水平都呈现非常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的态势,相对的,工程建筑领域也在飞速发展,岩土工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明显的扩张,令我国已经比较脆弱的地质环境再度面临更大的破坏,继而诱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这一情况,在岩土工程建设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来防治灾害,以此来实现工程建筑良性的发展和稳定扩张。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岩土工程
常规所说的“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岩土开挖或者岩土加固的行为,期间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诱发和人为造成两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性措施来予以防治。通常来说,地质灾害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周边环境也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令国家蒙受损失。依照相关部门出具的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相关规范,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对较大,而且还呈现出增加的发展趋势。亟待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予以控制,本文将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技术手段展开探究。
一、常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是地球表面出现的岩土或者山体因地质变化发生移动的现象,规模较大且影响面积非常广,十分危险。一旦出现就会严重损害周围居民的生活,生态环境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另外,因为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大多都是山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此造成的伤害会更加严重,甚至导致居民生命危险。如今针对地质灾害的研究都证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工程建设,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上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越发深入,如果不能尽快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预防,将会导致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以目前在地质工程中最为多见的集中地质灾害涵盖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等问题来看,均可能因为地震震动、水分入侵或者人类滥砍滥伐造成。
首先,山体崩塌。通常来说,山体崩塌是指山体陡坡上存在的一些岩石或者土体被风力侵蚀发生裂缝切割,进而折断或者破碎,受到重力影响失去平衡,被山体坡度影响,发生翻滚或者滑动,进而产生巨大的势能冲向山坡下,导致严重的灾难。
其次,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和山体崩塌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不过滑坡更多的是因为山体(土体)被河流或者地下水流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导致质量较大的岩石或者土体沿着山体的斜坡下滑,并产生巨大动力势能诱发灾害,滑坡问题多出现在地震带或者存在断层带的水文区域中。
最后,泥石流问题。这一问题指的主要是因为冰川(或者积雪)融化,或者是短时暴雨产生的异于该地区正常降雨量的骤然增加的水流量包裹于山坡上的岩石和土体等固态物质,进而组合成流动性比较强的包含着水、土、岩石块的强破坏力的“洪流”,泥石流属于浓度较高的固液混合物,所以在下滑中产生的动能虽然不及山体滑坡或者山体崩塌,不过破坏力却远超上述两种,冲到山坡下产生的破坏力十分强力,且破坏面积要远远超过滑坡和崩塌,泥石流覆盖的区域,建筑、基础设施、电力设备、农田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就算破坏力不强的地区,也会因泥水覆盖造成严重的交通受阻。
二、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
(一)防治技术
依照相关部门出具的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相关规范,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对较大,而且还呈现出增加的发展趋势,亟待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予以控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常用的防治技术来说,需要工作人员先充分考察该地区的山体崩塌、滑坡等现象的成因,并展开综合性的分析,明确最适合的防治技术并尽快落实。
通常来说,依照岩土工程的灾害防治准则,可以将防治技术分成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针对一些中型或者小型山体发生崩塌的问题,可以采取明硐(或棚硐)建设的措施;其二,针对经常发生落石的问题,山体坡脚的位置规划合适的落石槽,以起到拦截的目的,也可以设置钢轨、栅栏等进行拦截,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措施即可,这种措施针对雨季山体滑坡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三,建设支柱(或者支挡墙),尤其是针对岩体明显突出、基础不牢固的情况,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其四,针对容易发生风化剥脱问题的边坡,建设坚固挡护墙或者是水泥护坡,起到良好的挡护效果;其五,针对坡体存在的明显裂缝、空隙、空洞等予以精细填补,就地取石材即可,防止空洞和裂缝因为风化、水侵蚀等原因恶化,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其六,针对危石或者孤石尤其突出,且当地风化作用非常强烈,很容易导致石头破碎坠落的情况,使用刷坡措施,令边坡的边缘放缓,不过针对这一技术手段一定要保证良好的排水功能,否则很容易导致水侵蚀,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总的来说,有效的防治技术必须要结合工程实地情况予以选择,尽可能将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标准。
(二)防治措施
其一,工程防治。这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而言是基础性的内容,同时也是保障地质灾害得以防治的重要基础。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参考施工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方案,例如滑坡的预控措施,可以在前缘进行支撑拦截、在后缘予以排水建设,提升岩土工程的整体地质强度以及地基稳定性。这样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强化岩土工程强度,实现预控目的;针对地质相对复杂的区域,例如软土地基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需要有效稳定地基,保证合理预控以及防治,实现理想的预控作用。
其二,生物防治。所谓生物预控措施,主要是借助生物条件来调节自然环境条件,以期能够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适当调节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平衡的保护作用,全面促成地质稳定,是一种经济性比较理想的措施,还能够有效缩减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本,生态效果理想,能够起到一定的持续发展作用。针对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区域,予以植树造林、合理放牧、严禁过度开采等措施,有效缓冲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的破坏,理念上比较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除此之外,建筑施工期间也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予以合理开采,防止过度破坏诱发生态失衡更更加严峻的破坏。
其三,动态检测。为了能切实有效地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出现,必须要落实灾害预防的宣传,针对城镇较为密集且人口数量众多的上流区域,假如存在风险较高的复杂地质,例如滑坡以及崩塌频发的高山地区,需要予以密切检测,采取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上游河段的降雨量以及水文情况进行动态检测,及时提供灾害预警。如果处于雨季,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需要尽快将居民转移到附近的安全区域,避免财产和生命的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周边自然环境,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蒙受巨大损失,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和尽快处理。借助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能够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针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予以重点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防治,将会更加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樊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土资源,2018(003):57-58.
[2]曹月红,曹勇,李健雄.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区域治理,2018(010):51,55.
[3]韦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进展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9(013):115.
[4]任维民.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8(012):172,174.
[5]王孝勇.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02):P.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