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泥搅拌桩作为处理软弱地基的工艺方法,具有施工方便、费用低廉、加固厚度大、防渗效果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偃师市橡胶坝工程在2008年地基防渗墙施工中采用了此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防渗墙技术
1、基本情况
1、1工程情况
偃师市橡胶坝工程是偃师市伊洛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位于城区段、310国道洛河桥下游1500米处洛河干流上;主要有橡胶坝、左右岸控制系统、消能防冲段及左岸岸墙连接段组成。坝总长638.4m,其中主坝段长408.4m,5跨,单跨长80m,左右岸控制室长22m,顺水流方向宽11m;坝地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宽11.5m;下游陡坡、消能及海漫段等消能段总长55m。
工程基础采用水泥搅拌桩防渗墙工艺,设计底部高程98.4m,面积12223.4m2。其中主坝段搅拌桩防渗墙紧贴坝底轮廓线外围布置,顶高程109.5m,面积9321.8m2;两端宽顶堰段紧贴底板上游齿墙布置,高程114.0m。
1.2地貌地质
工程处于洛阳盆地、伊洛河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海拔115-135m。坝址区主要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沉积物,各层情况分述如下表。
.png)
2、施工参数确定
2.1机械参数
工程安排三套防渗墙施工设备,主要包括PH-5D型深层搅拌桩机、HB6-3灰浆泵、200L拌制机各三台。
PH-5D型桩基搅拌轴规格125mm*125mm,叶片外径500mm,搅拌轴转数(正)40r/min、(反)60r/min,最大扭矩55.25kN*m,电机功率45kM,提升能力78.4kN,提升高度18m,最大钻进速度1.5m/min、最大提升速度1.2m/min。
2.2工艺参数
2.2.1水泥参入比
水泥参入(重量)比初定15%,具体施工时参照规范在12%-20%范围内酌情调整。
2.2.2定桩移步参数
桩径500mm,步进300mm,有效墙厚400mm,图示如下:
部桩图示
.png)
2.2.3工艺成墙参数
成墙采用“四喷四搅”工艺,即匀速下钻喷浆至设计桩底标高,上提喷浆至设计桩顶标高50cm处,然后再重复一次。试桩表明,桩与桩间搭接良好,上下基本一致,无开叉;且墙体完整密实,轮廓清晰;实测墙体厚度在45cm-52c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做14天取芯抗压检测,最小值为6.3MPa,最大值为7.3MPa,强度代表值为6.9MPa。
四喷四搅工艺图示
.png)
3.施工方法布置
3.1施工现场布置
施工前,需做好场地平整、备料和机械安装调试等工作。
场地平整主坝段高程110.0m,两岸宽顶堰段115.0m。
机械安装后,做好运行调试,保证工作电压、电流在额定范围内,管路通畅,转速、仪表数据正常。
3.2施工放样
施工放样以坝轴线作为参照线,每20m设置一个桩柱(桩号标注清楚),拉线标定施工方向,钻机移位严格复核。
施工放样图示
.png)
3.3成墙工艺流程
3.3.1桩基定位
严格控制桩位和桩身垂直度,以确保桩体足够的搭接长度和整体性。并且每次打桩前都需复核轴线、水准基点和场地标高。
开启桩机步履行走装置将搅拌机移到标定位置对中,调整桩机水平度和塔架垂直度,保证偏差不超过0.3%。
施工过程中,重点检查桩机支腿,若存在下陷、油缸泄压等引起移位、倾斜现象时及时调整,确保定位准确、下钻垂直。
3.3.2浆液配置
浆液配置时水灰比控制参数为1.4(调整范围1.2-2.0),并通过比重计测定控制。主要材料水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中主河槽138.8m段采用P.042.5级,其余坝段及两岸宽顶堰段采用P.032.5级。
浆液存放时间控制为:
当气温在10℃以下时,不超过3.5h;
当气温在10℃以上时,不超过2.5h;
超过控制时间时,按废浆处理。
浆液倒入储浆桶时需过滤,以防止出浆口堵塞;喷浆过程中要对浆液不停搅拌,同时保证储浆桶内浆量,防止浆液沉淀和不足产生“段桩”。
3.3.3钻速控制
为保证桩孔不偏斜,开始入土时不宜高速钻进,钻速不大于0.8m/min;土层较硬时,钻速不大于0.6m/min;不得采用冲水下钻。遇到较硬土层阻力较大时,需慢挡钻进或适当更改钻头叶片。根据本工程需要和桩机性能,钻进速度控制在1.0m/min左右,提升速度控制在1.1m/min左右。
3.3.4输浆控制
施工中,输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输送必须连续,保证不得离析,制备数量和泵送时间设专人记录;泵送输浆时既要尽量均匀,又要根据地层吃浆变化调整压力,总用浆量不得小于设计要求;供浆中一旦中断,应将钻头下沉至停供点以下0.5m复喷、提升。
提钻时,当喷浆口提至设计标高时停止,继续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保证停浆面高出设计标高0.5m。
停机超过0.5h,应对泵体和管路进行清洗。
3.3.5桩深控制
按照设计要求,桩底高程控制在98.4m;地质探测表明,部分坝段高程102m以下底层中出现级配不良砾,钻进较为困难,施工中采取至少嵌入1m、切适当加大泵浆压力的方式以保证成桩效果。
3.3.5接头处理
施工中,桩与桩的搭接时间控制在3h以内,但因故停机超过水泥凝固时效和桩段搭接时往往会出现“接头”需要处理。“接头”可选空钻接头形式钻留隼;无法采用空钻留榫接头方式时,可待墙体凝固一段时间后,用工程地质钻机钻孔(Ф20)至设计深度,向钻孔中灌注水泥砂浆。
为确保桩墙有效厚度,单头搅拌叶片直径改造加大至520mm,相邻两棵桩的有效搭接厚度≥200mm。
3.3.6主河槽处理
主河槽段长138.8m,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按照原方案基础开挖无法进行,采用调整墙顶高程(由107.5调至109.5)进行施工,待该处防渗墙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坝地板上游齿墙的基础开挖。
为加强主河槽段橡胶坝上游齿墙与防渗墙连接处的止水效果,改用20*30遇水膨胀胶条代替原设计的651型水平止水材料,安装位置为109.2m。在防渗墙顶加覆一层“两布一膜”防水土工布,安装位置为109.2m至109.2m;土工布上部做回填黏土防渗槽处理。
3.4单元工程评定验收
施工中,以延轴线每20m划分单元工程,做到一单元一评定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单元;并且在单元工程中设置单桩质量评定标准,具体如下表。
单桩质量评定标准为:
主控项目检验点100%合格,一般项目逐项70%的检验点合格,该桩评定为合格;
主控项目检验点100%合格,一般项目逐项90%及以上检验点合格,该桩评定为优良。
做单元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时,在单元工程检查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评定标准为:
单元工程中单桩100%合格,其中优良率<70%,单元工程评定为合格;
单元工程中单桩100%合格,其中优良率≥70%,单元工程评定为优良。
3.5施工检查
为了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在组织实施阶段就要制定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作为工程施工的一个组成部分。过程检查设专人负责,内容包括水泥规格及用量、水泥浆液密度、搅拌轴的提升速度及转速、成桩时间、成桩速度、钻头直径、桩架垂度偏差、断桩处理和施工记录等。做到每天至少一次。
3.6工期控制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必须做好工期控制。为了保证能够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主体工程,在施工布置中从组织保证、资源保证和技术保证等层面出发,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强化施工调度,科学安排施工进度。
3.6检测验收
检测验收是对施工过程的总结评定,应当作为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强化。
成桩15d后开挖检测。每200m开挖一处,开挖深度和长度都不小于2.0m。经过对墙体中桩的垂度偏差、桩位偏差、桩顶标高测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对桩与桩之间的搭接状态、桩的均匀度、渗透水情况、裂缝、缺损等进行观察,均符合要求。
取芯养护28d后,测试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和渗透破坏比降等指标均在允许范围内。
结论:偃师市橡胶坝工程建成至今已运行10年,经过多次较大洪水检验,没有出现渗漏、移位等安全隐患;事实证明,该工程中的水泥搅拌桩施工较为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规范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JGJ79-2002)
[2]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防渗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