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刘博
[导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等指导思想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等指导思想。建设美丽的中国已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后继者,是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主体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使其具备与此相关的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理论根基,事关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能赢得未来,人类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后继者,是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主体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使其具备与此相关的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顶层设计,关键是要筑牢生态安全体系,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筹划,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环境部门又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相应的纲要文件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许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同虚设,效果不佳,严重阻碍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6]。因此,我们要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从多个层面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首先,生态文明的培育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化和合法化。社会应该宣传最新制定的法律,让相关法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不仅仅需要熟知法律,更要合理利用法律,为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基金投资生态文明教育领域。
        二.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生态文明教育良好氛围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公民的强烈渴望的追求,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参与进来。在这种社会整体氛围下,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就显得十分迫切。第一,开发网络多元化渠道,通过时尚元素的宣传和吸引鼓舞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第二,利用媒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并通过电视,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各种媒体引导公众加强自身的文明建设和道德修养。
        三.完善生态教育措施,优化高校育人课程体系
        如今,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高校仍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是由多重因素所导致的。首先,学校没有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同时缺乏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其次,鉴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点较晚,而且忽略了对所有大学生的普遍生态文明教育。最后,高校严重缺乏生态教学资源,而且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计划方案。所以,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责任。第一,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的作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第二,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绿色氛围。环境在塑造人中的作用不可忽略,高校应从“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宏观角度重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多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健全校园节能环保的强制性规则并由学生社团监督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自律意识。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家庭生态文明素养
        习近平历来重视家庭家风的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榜样作用的特点,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大学生最初的生态文明意识理念大多源自于父母,家长的文化程度、思维观念也都会对孩子的生态文明修养产生重大反作用。首先,家长可以多途径从社会资源中获取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运用自己的理解对子女进行教育,鼓励他们课下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帮助子女养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习惯。
        五.加强自我修养培育,树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 95后”,新一代的大学生难免会在成长中受到来自家庭的偏爱和过度关怀,长此以往,这就会造成他们在人格形成上的缺失,向来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也在不断弱化,逐渐丧失了像生态文明这种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更不用说是积极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同时,将已经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利用它们来限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有效地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后继者,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与其今天所接受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程度密切相关。衷心期望在今后的持续研究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实现新突破,获得新成果。相信在全国上下总动员,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我国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马俊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J].黑河学院学报,2016,7(07):36-37.
        [2]周芷帆,周邵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与践行路径建构[J].黑河学院学报,2017,(12):50-51.
        [3]文恺,许倩.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J].长江丛刊,2018,(2):195.
        [4]李长达,王宝宁.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105-109.
        [5]王咏梅.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分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112-116.
        【作者简介】刘博(1995.07-),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