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学前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周细连
[导读] 区域活动时间,皓皓选择的是建构游戏,扬扬也来和他一起搭积木造房子
        案例一:
        区域活动时间,皓皓选择的是建构游戏,扬扬也来和他一起搭积木造房子,一会儿扬扬来报告:“皓皓用积木敲我脑袋。”老师赶紧过去了解这件事情,原来皓皓不愿意扬扬和他一起玩积木,不想被人分享,于是他就赶扬扬离开,但是扬扬很倔强,就是不肯离开,还用脚把皓皓搭的房子踢坏了,这令皓皓怒不可遏,抓起积木就揍扬扬。
案例二:
        早晨来园没多久,就传来一阵哭喊声,我回头一看,发现旭旭正伤心的坐在地上擦着眼泪。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凯凯推我,还抢了我的积木”,别的小朋友见旭旭哭了,也都跑来七嘴八舌告起状来。月月说“凯凯抢我水彩笔”,欢欢说:“凯凯抢过我的贴纸”。 其实,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凯凯抢我拼图。”“凯凯抢我布娃娃” “凯凯抢我变形金刚”“凯凯抢我画纸”但每次被人告状后的凯凯却若无其事地玩着抢来的东西。
案例三:
        之前睿睿一直不愿来园,有时勉强来了,也要待爸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他才肯让爸妈离开。后来,虽然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拖着椅子、瞪大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上位。

分析:
        以上三种症状,有“野蛮”“霸道”“自私”,归结于一点,就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与家庭、社会、学校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面对这类症状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症状,交往技能需牢记。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之前,幼儿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要改变溺爱孩子的教养方式,要给幼儿灌输与人相处的真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对,不许打人,这是规矩”“抢东西不对,不能抢,这是原则”“破坏公物不对,不许破坏,这是规定” ,也应该让他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
    二: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症状,教育纠正需及时。
    当我们得知孩子犯错误之后,最好在第一时间对他在现场教育。严肃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的行为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嘴说,而不应该用手“说话”。并明确告诉他,任何侵害他人的行为都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三: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症状,成人榜样需做好。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始终保持公平、友好、温和、平静态度,平等地对待面临的各种事情。孩子的某些行为常常会激怒父母,其实这就是考验的时刻。父母再气愤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往往是大人的不公平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欲望。深呼吸,让自己平静,然后控制局面,解决问题,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处理问题和控制情绪的榜样。
    四: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症状,等待、分享需学会。
        孩子“野蛮”“霸道”“自私”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不会等待不会分享的结果。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东西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孩子必须等待。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等待”和“分享”,他自我中心行为也会慢慢消逝。
    总之,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症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学校各领域的密切配合。只要我们掌握好了各种教育策略,各策略融会贯通。在遇到问题时做到随机应变,及时会诊,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表现不是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