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杨蒙蒙
[导读]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创新
        摘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创新,使设计类的人才更具创新力和创造力,多元化的知识吸收及设计技能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设计类毕业生的竞争力和行业评价,从而使培养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目标真正成为现实。
关键词:复合型  创新设计
        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与设计教育目标的重塑,是摒弃传统本科教育单向思维培养模式,重新构建多学科融合、懂设计、会思考的设计人才,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交互融合的应用中,适应变革的新型设计人才。此类人才需具备多学科融合的能力,它是新千年来,我国设计人才为应对技术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内在适应性变革。
一.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宏观上,人才培养受国家教育行政政策、地域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相关学科发展背景和教师知识构成等诸多软硬件条件的影响。设计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依据其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将影响该学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概括为3个主要方面:国际设计教育思想影响、设计学学科自身发展历程和技术与市场要素制约。
1.国际设计教育思想影响
        英国发布的《作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卓越教学、社会流动性及学生的选择》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作为一大知识经济体,大学毕业生对于经济的繁荣和成功至关重要,而高校是其主要培养部门”。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无疑在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五年来,不论是英国学者保罗﹒麦基里的“以3D打印为核心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模式”、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与创新的模式”、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的“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合体”都引起了世界产业界关注。这些产业变革在颠覆产业分工、形态和组织方式的同时,也在重塑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同时也对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设计学学科自身发展历程
        我国产品设计专业原为“艺术设计”或“工业设计”分支,自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产品设计专业才予以确定。目前,国内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学生的服务焦点也各有侧重,从家电行业到移动终端、汽车与高端装备,再到信息与互联网、文旅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目前,国内多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观造型为主,忽视了多学科的融合,仅为外形设计而设计,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相对匮乏。柳冠中认为,设计不能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而要把握人类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陈汗青认为,设计为产业服务,也因此设计教育必然随着社会产业的变动而变;张凌浩认为,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就业技能不足,创新不足,教材知识单向传授,课程教学训练滞后于行业发展。如何培养新时期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下高校的研究的主要方向。
3.技术和市场因素制约
        作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一个重要纽带,设计是实现技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伴随信息革命的发生,技术改变了设计对象内容、方法手段和伦理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了设计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变革,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了解和掌握技术因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国提出以设计实践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思想。从市场角度来看,苹果手机设计等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为高等院校提供了一个设计创新教育的重要参考,高校设计人才培养越来越务实,虽然在理论层次上仍然保留了西方设计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越来越关注设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这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设计教育界尤为明显。设计教育与政府部门、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各种行业和服务平台建设,以为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二.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培养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基于国内设计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在设计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见图1),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以设计研究为核心。设计学所包括的专业领域比较广泛,如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等,它们所探讨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关键是从学科层次探索它们共通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多元化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设计创造力。
        2.整合艺术素养、设计技能和商业意识于一体。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重视概念性创意和设计表现技巧,忽视设计的执行力。而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以及整合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设计人才的全方位、深层次培养。
        3.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提升赋能设计运用能力。从知识角度来看,设计学科的知识范畴主要包括:以“物”与“物”关系为中心的技术原理、功能结构和材料工艺等物质性的知识,以及以“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个体或群体的价值等人文性知识,设计实践过程就是有效融合两类知识为实际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因此,设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与“物”相关的工程技术类和与“人”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知识,以扩充学生跨学科知识背景,增强其在设计实践中对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4.积极参与国内外设计协作,增强全球语境下跨文化设计能力。设计作为一种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是社会创新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设计面对的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因此,可通过参加国内外设计类竞赛,开展并将竞赛记入教学学分,培养国际化的设计创新人才。
        5.建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设计过程即系统地整合技术创新、造型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为实际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设计院校可基于大学生实践基地或联合研究中心,以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产品创新开发的项目形式,同国内外设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有效推动设计教育过程中的协同创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跨地域的、跨学科的和跨行业的多层级设计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可持性发展,从而能够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高校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的变化,能够更好的提高设计类专业在应对国家战略变化上的能力,提升设计类学生的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生态系统,从而使国内产品设计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契合国家发展。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形成强烈的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兴趣以及应对技能。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配合创新工作坊、行业设计大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创造和交流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三.结语
        探索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有效构建了设计类实践教学的建设的理论,为设计类专业的建设方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将更好地提高设计类毕业生的竞争力和行业评价,从而使培养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目标真正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高颖.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1):78-82.
[2] 崔丽,楚静.创新型人才的“基因”观察与培养——麻省理工学院(MIT)经验之启示[J].教育探索,2014(1):156-157.
(本论文用于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YC20193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