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比术前、术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如Qmax、VMCC以及PVR;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的疗效以及术后6个月的治疗情况。结果:在这6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伴不稳定型膀胱患者36例、占55.38%(36/65),低顺应性膀胱患者12例、占18.46%(12/65),不稳定膀胱合并低顺应性膀胱患者8例、占12.31%(8/65)、逼尿肌收缩受损9例、占13.85%(9/65);术后1个月,患者的Qmax、VMCC、PVR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1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2.31%(60/65),其中有4例排尿困难,1例尿失禁;术后6个月随访,均治愈。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术前的诊断、术后手术效果的评价以及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尿动力学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表现为膀胱性刺激以及膀胱梗阻,严重的可影响其日常生活,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很有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对BPH患者的早期诊断就非常必要了。尿动力学检查、直肠指诊、B超检查均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B超是BPH的主要诊断方法,能精确的体现病灶信息,但是受临床操作医师水平、仪器的影响,可能造成结果误差,尿动力学检查可完整、可观的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1]。本文就尿动力学检查应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BPH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年龄52~83岁、平均(67.45±3.26)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不尽等前列腺增生症状,术前经B超、直肠指诊、膀胱颈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均提示BPH;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术后病理确诊为BPH。排除标准:有既往前列腺手术史;合并其它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相关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者;膀胱结石、尿道外伤者;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者;有手术禁忌证者;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手术方法: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45例、前列腺剔除术20例,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对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方法:采用Laboria Dephis尿流动力学检测系统检测两组患者的尿流率,排空大小便后,经尿道插入测压管测量参与尿量(PVR);取患者自然站立位,将0.9%氯化钠溶液注入到,关注速度为20-50ml/min,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最大膀胱容量(VMCC)检查,用漏斗将尿液排在尿流传感器的集尿杯中,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
1.3观察指标
对比术前、术后尿动力学指标如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最大储尿量(VMCC)、最剩余尿量(PVR);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无尿频、尿痛、尿失禁、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Qmax>15ml/s,前列腺症状评分<7分;显效:无上述症状,前列腺症状评分7-9分,Qmax<15mL/s,偶有尿失禁;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有效率=(显效+治愈)/总例数×100%。不稳定膀胱:储尿期膀胱产生不自主收缩,逼尿肌压力波动>15cmH2O;低顺应性膀胱:膀胱最大顺应性<20mL/cmH2O;高顺应性膀胱:膀胱最大顺应性>40mL/cmH2O;假性排尿困难:术后患者仍存在排尿困难,尿动力学检查是梗阻接触,无剩余尿,VMCC100mL,伴有严重的不稳定膀胱及低顺应性膀胱,无梗阻[2]。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检验;计数资料:(),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3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在这65例患者中,36例伴不稳定型膀胱患者,占55.38%,12例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占18.46%,8例不稳定膀胱合并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占12.31%,9例逼尿肌收缩受损,占13.85%。
2.2术后治疗有效率
术后1个月随访,治愈40例(61.54)、显效20例(30.77)、无效5例(7.69),治疗有效率为92.31%(60/65),其中4例排尿困难、1例尿失禁,之后对着5例无效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均治愈。
2.3术前、术后1个月的尿动力学指标对比
术前术后的尿动力学指标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术前、术后1个月的尿动力学指标(± s)
3.讨论
BPH患者排尿困难的程度由梗阻程度和膀胱功能决定,膀胱出口到梗阻、逼尿肌收缩力降低均会造成排尿困难[3]。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可可观的评价其排尿情况,能判断出膀胱出口道梗阻程度及膀胱功能,且对尿动力学指标检查还可确定梗阻的具体程度及其位置[4]。
术后尿失禁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在未查明尿失禁原因前,需口服抑制逼尿肌收缩的药物,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治疗,若无效反而会增加膀胱阿里及尿潴留现象,对上尿路功能和逼尿肌带来一定的损害[5]。通过检查尿道压力可对其病因进行了解,临床治疗则接触梗阻的基础上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具有更直观、准确、量化的优点[6]。本研究结果显示,65例患者汇总不稳定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不稳定性合并低顺应性膀胱以及逼尿肌收缩受损患者分别为55.38%、18.46%、12.31%、13.85%。患者术后1个月的Qmax、VMCC高于术前、PVR低于术前,P<0.05,治疗有效率为92.31%,术后6个月,经随访,所有患者均痊愈。由此得知,术前、术后可明确尿动力学指标,术前可为确定膀胱出口道梗阻及梗阻程度提供依据,术后可为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测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尿动力学检查应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术后的诊断中,对术后效果评价及康复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琦.良性前列腺增生功能学梗阻与尿路并发症发生风险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6):2233-2234.
[2]郑文,韦舒静.经直肠三维超声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J].微创医学,2019,14(05):620-622.
[3]孙国庆,张勇,郑保良,等.三腔管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9,27(07):58-61.
[4]刘友元.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B超检查参数与尿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3):107-109.
[5]张细初.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8,31(23):124-125.
[6]李赟.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运用B超检查的临床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49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