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陆宏菊
[导读]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之一,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力度,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对策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是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锻炼,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把学生培养成了“机器”。然而,“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力素质比学历学位更重要。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也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3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顺应了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这并不是用人单位没有职位,而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能力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可以自主创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顺应了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学生意识薄弱,教师理念有待提升
        高职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素质和专业学识水平的限制,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对创新创业及其相关活动缺乏兴趣。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有创新和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表现得不自信,或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成功概率渺茫,使得他们对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目前,相当部分的专业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由辅导员来进行教育,专业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即可,无须全程参与。此外,学院在补充师资力量时追求高学历、强调科研潜力,使得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
2.2与专业融合度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比较独立,没有实现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没能体现专业特色和技术创新,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项目与本专业相关度很小。专业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参与度较低,多数创新项目的指导教师为就业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创新创业应留在项目报告和计划书等纸面资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最好应与所学专业结合,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中本专业的发展相适应。
2.3协同育人平台有待加强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专业指导与训练,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让学生聆听成功人士的感悟,学习借鉴成功的创新创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与创业竞争力。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校企合作往往以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对于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面很少涉及,没能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


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3.1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个性发展,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列入教学体系框架内。灵活运用于课程模块和实践课模块中,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创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使命。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的创新创业人才纳入办学规划,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办学中的重要地位。
3.2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构建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适合于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中,使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按照承续关系以及内在逻辑体系形成科学的体系。在确立课程体系标准前提下,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标准严格规范教学原则、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过程。增强课程选择性,通过必修、选修、讲座、大赛、实训等多种形式,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3.3构建“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创业与专业同步发展,实现“通识教育抓启蒙、专业实训强技能、创新创业促发展”。倡导各高职院校“结合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为建设原则,发挥专业及专任教师在创新创业中的示范作用,制定可行的制度与措施,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强化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内涵,促进创新创业育人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训全过程,提高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使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4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在常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科技园区等各类实践平台,以实习实训、创业孵化、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一系列要素,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搭建组织空间合理,体现特色的实践平台。努力实现项目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以学校扶持、企业参与、自愿加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有效链接创新成果和市场,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创训练项目等,定期组织项目答辩会,将优质项目转化为市场效益及成果。在各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政府间建立多维介入、开放共享的创业实践平台,服务于全体学生,这样才能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教育氛围。
3.5强化“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首先应建立“多元融合”的师资队伍,采取多元化的教师引进机制。对引进教师的学历、专业以及创业经验做出管理规定。建立“创业名师”、“企业名家”、“科研骨干”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导师库,为项目提供咨询、评估与诊断等精细化指导服务。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通过在职培训及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制定并实施相应奖励及考核办法,鼓励教师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导师库成员“双向兼职、双方培养、双重身份、双重保障”。也可通过聘请创新创业专家来校进行培训,或者通过院校之间的创新创业教师进行相互交流的方式,提高执教水平。再次,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更具活力和创造性。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学生自我人生价值、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之路。为此,高职院校要合理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着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建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14):44-45.
[2]韩英波.当前经济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营销界,2019(19):104+106.
[3]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5(11):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