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是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监督 建设
一、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针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适应性组织建设的要求,需要顶层设计监督模式,优化监督体系,整合监督资源,构建大监督体系。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工作,构建党委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主要是在做实做细企业机关部门各自承担的监督职责基础上,统筹协调内部监督资源,建立目标统一、权责明确、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监督体系,持续提升监督质量和效率,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构建原则:一是坚持服务中心的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改革发展、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作为大监督工作的着力点,把上级决策部署和纪律要求贯穿于公司治理的全过程。二是坚持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开放、创新、协同,破除监督“藩篱”,在分工负责、各有侧重的基础上,集中管理,高效协同,信息共享,成果共用,避免出现监督泛滥、监督乏力、监督盲区。三是坚持注重质效的原则。依法、依规、依制监督,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坚决破除监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二、大监督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构建科学的大监督体系,使大监督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须准确把握大监督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责任分工、监督主体和职责、资源共享、结果运用等五个重点,提升内部监督水平。
1.建立高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企业大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企业党委书记任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企业机关部门组成,主要职责为研究大监督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大监督体系运转、决定大监督问责追责事项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负责对分管工作和企业机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关部门负责对企业下属各单位(事前、事中和事后履行职责情形)的监督。
二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大监督工作联席会,主要听取机关部门监督情况汇报,通报监督信息汇总分析情况,协调解决监督发现的问题,精准锁定关键事、关键人,提出问责追责意见建议等。建立大监督工作专报制度,《大监督工作专报》主要内容包括大监督工作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及相关问责追责意见建议等。建立监督事项销号管理制度,机关部门建立大监督工作问题清单,根据监督事项整改落实情况,实行销号管理。建立联合工作组现场监督机制,按监督计划对监督检查项目深入现场监督,对上级要求及时监督检查事项或监督发现的个别重大问题,经批准后开展现场督察。
2.依规依纪定位监督职责。
企业机关部门主要依据以下规定要求定位履行监督职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具体化常态化开展政治监督的指导意见》等上级党内法规、制度文件及企业党委制定的规章制度;《公司章程》和《公司事权划分手册》确定的部门职权边界内事项和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党委年度工作会议、“两会”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要项任务;其他重要事项。
3.着力开展好四类监督。
企业机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牢固树立管理与监督并重思想,立足实际,在保持原有监督渠道、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着力开展好四类监督:
一是党内监督。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具体化常态化开展政治监督的指导意见》等上级党内法规、制度文件及集团公司党委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组织内部通过检查、督促、评价、处理等方式开展的监督,党内监督主要围绕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事项实施监督,突出政治监督。监督主体主要有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内部巡察机构等。
二是职能监督。企业机关部门在其主管的业务范围内实施的工作监督。职能监督主要围绕人力资源、战略投资、财务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安全环保、深化改革等事项实施监督。监督主体主要有人力资源、战略投资、财务经营、风险审计等部门。
三是民主监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规,对企业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职能行为实施的监督。民主监督主要围绕公平公正、职工权益维护、信访诉求、公开事项、舆情舆论等事项实施监督。监督主体主要有党群、工会等部门。
四是专项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专项监督主要围绕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经济责任、财务管理等事项实施监督。监督主体主要有战略投资、财务经营、风险审计等部门。
4.注重信息共享。
企业机关部门定期梳理各自承担的党内监督、职能监督、民主监督、专项监督等工作开展情况,形成监督信息源,部门之间根据授权实现监督信息共享、畅通、互联。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企业内部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平台、开发建设大监督信息共享专用平台,打造监督检查数据库,促进监督信息共享,防止重复监督。同时,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针对共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举措,进一步堵塞企业管理漏洞。
5.强化成果运用。
充分发挥大监督工作机制协同、信息互通的体制优势,既以机关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检验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效果标准,又要充分发挥大监督纠偏就差、堵塞漏洞、规范管理的功能,使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及时查找分析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将监督成果充分运用于企业持续改进管理的过程中,督促管理主体履职尽责,将监督责任、措施和要求融入核心业务流程、落实到重要岗位。加强监督管理考核,将监督发现问题情况、整改情况等作为评先评优、班子配备、干部调整及组织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监督工作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有效提升效益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大监督体系建设的长效管理
大监督工作机制的落实生根和长久运行,需要文化引导和规范约束并重,通过诸多措施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文化引导。大监督体系的运行机制的要求与成果,需要完善并建立在国有企业文化之上,要保障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相互衔接才会做到运转正常。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促进国有企业的规划与管理体系以及具备高效率运作的长效机制。利用国有企业的文化背景作为大监督的引导,形成管理的氛围。大监督体系应该注重发扬企业的文化并且可以引领企业的文化。
二是严明纪律。大监督工作日常管理协调部门,要做好制度建设、监督项目管理和信息汇总等工作,发挥监督中枢作用,机关部门要做好监督项目实施、监督信息报送、问题整改跟踪等工作。严明大监督工作纪律,对履行监督职责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及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追责。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企业机关部门要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加强监管和培训;监督人员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政治和业务能力建设,敢监督、会监督,做到纪律严明、团结协作、担当尽责、清正廉洁。
参考文献:
[1]董治.浅谈如何发挥效能监察作用,助推廉洁企业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
[2]经玉梅.浅议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J].新会计,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