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王艳霞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艳霞
[导读] 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
        摘要: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对路基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变形的适应性强以及行车舒适等优点,因此其在市政工程的路面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问题
        引言
        近些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市政工程建设的步伐,而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对路基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变形的适应性强以及行车舒适等优点,因此其在市政工程的路面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1 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准备
        1.1 路面混凝土的拌制
        沥青混凝土的生产地点应设置足够的存储仓,将各类集料分类存储,并且存储料仓应采取措施来保证集料在拌制前不受污染。混凝土通过拌和机进行拌制,并在拌制过程中采用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用量、拌和温度、油石比、混合料数量等各种参数,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是对温度的控制。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拌制过程中,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应控制在185℃左右,而最终能使得混凝土的出厂温度保证在170℃左右时则最为理想。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应由试拌确定。
        1.2 路面混凝土的运输
        沥青混凝土运输宜采用大吨位的自卸汽车,并在车槽内均匀地涂刷隔离剂,以防止沥青黏结。运输车在装料时,应多次前后移动装料,以避免出现粗集料的离析现象。运输车每次卸料均应倒净,若有剩余的混合料,应立即清除以防硬结。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温、防雨、防污染等防护,一般可采用油布覆盖,确保摊铺前的沥青混凝土温度不低于155℃。
        1.3 施工的机械、仪器准备
        运输车、摊铺机、压路机、洒水车等均应配备齐全。并应配备好性能优良、精度达标的软化点仪、延度仪、针入度仪等质量检测仪器。
        2 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在正式摊铺施工前,应当先施工100m~200m的试验路段,以确定并优化拌和时间、拌和温度、沥青用量、集料级配、摊铺速度、摊铺温度、压实温度、压实遍数、压实工艺等参数,同时也可以检测施工质量,从而对于不足之处可以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沥青混凝土在摊铺施工之前,摊铺机的料斗、螺旋、刮板等受料部位均应涂刷隔离剂,以防止沥青黏结。施工时应尽可能连续稳定地进行摊铺,尽量保证每天只收工停机一次。混凝土的摊铺速度应当依据拌和楼的产量、施工机械的配套情况、摊铺宽度、摊铺厚度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但前提应当保证均匀、缓慢、不间断地进行摊铺的原则。对于已摊铺沥青混凝土,在其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能随意进入踩踏,并且不得采用人工整修,当情况的确特殊时,也必须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人工找补或者更换混凝土。当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同时进行摊铺施工时,各相邻摊铺机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0m,从而保证热接缝处能够进行良好地处理。在沥青混凝土摊铺施工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控制好布料器中的混凝土量、摊铺的速度以及摊铺的温度等,以防止出现混凝土离析的现象。当摊铺过程中遇到雨雪天气时,必须马上停止施工,并将未压实成型的混凝土清理干净,遭受雨淋的混凝土必须废弃,严禁将其卸入摊铺机再次进行摊铺。
        沥青混凝土在压实过程中必须采用钢轮压路机,若采用轮胎压路机,则会在压实过程中将混凝土粘起,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在施工之前,应先将压路机清洗干净,尤其要保证车轮的清洁。沥青混凝土的压实过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其每次的压实长度应控制在50m以内,每次的压实厚度应控制在80mm以内。在初压过程中,压路机应开启振动并尽量紧跟在摊铺机的后面,若压路机与摊铺机的距离过长,则会因摊铺后的混凝土温度降低过多而影响施工质量,压实过程中压路机应匀速缓慢地前进,并应本着先外侧后内侧的原则进行压实,压实遍数一般为4遍,对于路面平整度的检查要在初压过程中及时跟进,并且对不够平整的路面混凝土及时进行修整,对有严重缺陷的部分应当返工;而复压过程应紧跟在初压过程之后进行,其压实的施工工艺与初压过程基本相同,压实遍数一般也为4遍;终压过程同样应紧跟在复压过程之后进行,由于终压过程对于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增加不大,压实过程中无须开启振动,碾压至路面混凝土无明显轮迹为止,如经复压过程后路面混凝土已无明显轮迹时,也可免去终压过程。压实后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冷却之前任何车辆、机械均不能停放在上面,并且要采取措施防止矿料、油料、杂物等遗落在新铺的路面上。直至路面冷却至50℃以下时,才可以开放交通。
        3 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复建工程的基层处理措施
        根据沥青混凝土的优良性能,其不仅应用于市政工程的新建路面中,而且更为广泛地应用于路面的复建工程中。因此,对于在原有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中,在加铺层施工之前,如果不先对原有路面的损坏部位进行合理地整治处理,则会严重影响加铺层路面的施工质量。对于原有路面出现了混凝土板块沉降、板面错位、板块断裂等现象的损坏部分,首先应将原有路面损坏部分的混凝土全部凿除,并将其基层中的松散部分也全部清除。在凿除过程中应尽量不扰动邻近完好的混凝土,若邻近完好的混凝土被扰动,则同样应予以凿除。在松散的基础被清除完成之后,再采用级配碎石进行修补,填至路槽顶并夯实。最后按照原有路面的各个结构层进行重新修补施工。只有原有路面的损坏部位得到了完善的整治处理,才能进行加铺层的施工。


        3.2 裂纹、离析、松散、泛油等缺陷的控制措施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应当认真清洗基层,晾干之后洒铺粘层油,尤其注意其与构造物的接触面要洒铺到位。而碾压时则由边部往中部方向进行,这样就可避免沥青混凝土边缘出现裂纹。同时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常出现的表面离析、泛油、松散、隆起和推移等现象也是能够通过严格地控制来得以改善的。比如减少人工摊铺找平、夯实、尽量铺到边角、避免输料器缺料,可以有效避免表面离析及麻面;而防止油石比过大可杜绝出现隆起和泛油现象;要防止松散现象则应保证混合料搅拌均匀,不出现集料花白、沥青成块等情况,并在装卸料及运输过程中避免混合料的离析,在摊铺时保持受料斗内混合料分布均匀。除此之外还应严格控制其基层的质量,以防止因基层破坏或基层强度不够而造成隆起、松散现象的产生。
        3.3建立工程变更和持续改进机制
        路面的施工受工期、时间跨度、气候变化、高填深坑、桥梁、复杂地质等,施工影响因素较多,施工质量也往往不在同一水平上,因此,建立及时的工程变更和不断改进机制是必要的。质量改进是任何产品制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理论上来说,设计上的不足应消化在设计过程中,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因原材料变化、气候变化、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必要的变更是不可少的。施工中不可避免产生误差也是常见的,关键是如何判断其设计文件和实物形成后的差异。质量改进的主要内容是:(1)质量改进的判断标准;(2)现状评价与质量改进效果评价手段和方法;(3)质量改进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行为;(4)维持质量改进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3.4制定质量管理的目标
        质量目标是管理者以最优的资源组合,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满足各项指标都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同样路面也是一种产品,也应该有衡量其质量的指标和检验方法。一直沿用的路面质量终极目标是通过过程控制来达到的。从表现形式看,是路面强度(抗压、抗剪、抗拉、抗疲劳)、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防滑)、抗变形能力(高温变形,低温收缩)和平整度。从验收内容看,只有抗滑与平整度指标与设计目标相吻合,其余的质量目标是通过压实度、厚度、弯沉、渗水系数来间接体现的。而高程、偏位、横坡等指标虽然也在验收考核范围,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不难看出沥青路面的实测目标和实际要求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验收高分路面还不如低分路面,路面的质量目标不明确或者说评分法已不能作为路面质量的终极目标。有必要将设计目标和施工完成产品的目标对比,以施工可靠度的高低来评价路面整体质量,就比较让人放心一些,质量责任就更明确一些。因此,质量的策划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符合性检验和评价是很重要的。
        3.5监督质量管理的规划与协调
        在明确了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和实际意义后,路面质量的策划和协调就应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路面质量策划和协调,是管理学中计划和组织的一部分,首先是要明确在整个过程中,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参建方的职责范围。
        业主作为项目的总负责,必须充分组织设计单位的设计目标。也就是从方案评估到施工图的完成等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与协调,包括设计理论的探索、不同路段交流情况、重交通情况、气候环境影响和地材的情况评价分析、工期目标的制定等。业主作为项目组织者,就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技术咨询单位和检测手段,请有经验的专家,通过专业分工,以充分协调的能力来组织在路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重要的是通过监理规划质量的检验、复核、评价和改进体系。
        监理,运用质量检查验证手段和方法,如监理工程师熟悉项目的特点、明确设计意图和目的,确保平行试验设备、人员的配置,通过合理检测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地监理旁站,从分散的原材料采集到混合料的加工,直至成型,贯穿过程的始终。
        施工单位,必须充分准备好材料、设备、人员配置,以及工艺、方法的研讨和施工组织,必须明确路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及试验检测方法,全面理解设计文件和工程实际现状。施工单位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将直接关系到路面质量的好坏。而施工单位必备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良好的设备、优质的地材,决定了路面最终的施工质量,监理及质量监督部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把关。
        4 结语
        市政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问题涉及的面很广,而且影响因素也很多,关系到了路基和路面施工的全过程,情况可谓是很复杂,其质量问题有的是由机械性能而引起的,也有的是由人为安排、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只有在进行充分地研究分析得到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必须抓好施工当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是人员素质、操作水平和施工机械的综合反映,只有进一步加强市政工程路面施工的现场管理,精心地组织施工,才能够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杭芹.市政工程路面施工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2]梁坚希.谈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管理[J].山西建筑. 201014.
        [3]初黎明.市政道路工程中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探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05.
        [4]任凤霞.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