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建设 曾春兰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曾春兰
[导读] 近年来,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近年来,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城市发展中,不仅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价值创造,还需要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园林城市理念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在城市的建设中,要利用各种的现代化方式,改善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基于此,本文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为基础,探讨了公园绿地建设的相关策略,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步伐,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理念;公园绿地;建设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在长期粗放型的发展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各个城市在发展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决用生态园林城市理念来进行绿地建设、园林项目实施,为城市人们创造更为理想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城市理念在很多城市都得到了应用,但是,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公园绿地建设中,在未来需着手解决哪些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园林要求园林既具有基本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在建设的过程中,专业人员需利用先进的园林生态技术,营造更为理想的城市园林环境。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都是党的指导思想,而生态园林建设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落实,符合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生态园林城市兼具了发展与生态的协调与统一,实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进一步结合,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美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因素,实现园林工程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公园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1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增强氧气含量
        公园绿地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设的过程中,其功能需要借助要植物来完成,可以是单一的植物,也可以是植物的组合。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够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加以有效的调节,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加以吸收,最终被转变为氧气。从这个转变过程来看,吸收转化效率、氧气释放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大,那么吸收转化效率、释放氧气量也随之较高[1]。自然环境中的氧气来源途径丰富,而植物光合作用是产生氧气的重要途径,60%以上的氧气都是光合作用释放的,因此,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公园绿地能够使得自然环境中的氧气含量进一步增加,实现碳氧平衡,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2调节城市温度
        植物还能够调节温度,如果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植被、绿地覆盖率较大,就能够充分发挥树木、植被在温度调节方面的作用,减小城市热岛效应,比如,树木的存在能够降低城市温度[2]。近年来,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温室效应明显,温度越来越高,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愿意到公园来乘凉,主要是由于与城市的其他区域相比,公园内的植物数量多,较多的植物使得公园内或者公园周边的温度略低于其他地区。此外,随着空气流动现象,公园内、周边的温度将会不断处于循环状态下,带动其他建筑物、区域温度的降低,进而起到重要的温度调节作用。因此,公园绿色建设数量越多、范围越广,越能够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温度、湿度调节作用。
3.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很多城市都在积极走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道路,将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作为重要的发展指导,加大了在公园绿地建设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城市的公园绿地建设中,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难以落地,更新慢,达不到生态园林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二是受项目投资、设计方案及施工质量影响,部分公园绿地建设质量不高,市民可游玩度低,只是普通的公共绿地水平;三是公园绿地在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缺乏对植物季节性变化的考虑,没有做好植物的搭配设计,难以实现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公园绿地建设时,需进行服务设施、娱乐健身设施等的建设,但是,一些公园绿地在建设时并未做好该类配套设施的规划,导致公园绿地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4.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公园绿地建设对策
4.1加强精细化管理规划,均衡发展建设公园绿地
        要保障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公园绿地建设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进一步进行公园绿地的优化,加强建设施工时的精细化管理。首先,相关规划建设人员需在建设开始之前,进行精细化管理规划,从整体性的角度,统筹兼顾各种效益与因素,始终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为基础,使得公园绿地具有功能性与文化性特征[4]。其次,在国家生态建设的背景下,有关部门需结合相应的建设指标来保障公园绿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其中的关键指标,在任何公园绿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注重这一指标的实现,并要兼顾城乡发展,加强核心公园绿地的建设,注重乡村绿地的规划。当前,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理念下,其中“绿”是指面积不小于667平方米的城市绿地,“园”主要是指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及对外开放的具有公园绿地功能的附属绿地。要求城市在规划期期末需达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5000m2及5000m2以上的公园绿地需严格根据500m服务半径来进行设计,而2000m2~5000m2的公园绿地需按照300m服务半径来设计,保障覆盖率能够达到100%,使居民处于绿色环境中。
4.2从全局出发,进行合理配置的植物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发挥其自然生态效益,必须要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生长特性的基础上,保障植物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公园绿色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植物密集度的科学设计,就能够使得各种植物维持最佳的生态态势,预防病虫害威胁。从当前公园绿地的建设效果来看,过高的植物密集度将会影响各类植物的正常生长,且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的病虫害威胁,生产空间的受限使得在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难以接收到充足的水分与阳光,植物存在枯萎、死亡的威胁[5]。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进行植物密集度的设计,加强对本土植物的利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本土植物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整个工程的建设成本,使得病虫害发生的威胁大大降低,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使得本土植物能够维持最佳的生长状态,避免植物枯死、死亡所造成的损失。
4.3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公园绿地
        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的公园绿地具有更为突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尤其是自然属性明显,能够通过公园绿地建设项目的增多来增大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公园绿地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在城市生态空间的改善与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平,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3.1公园绿地配套设施应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的基本要求,由于公园绿地的最终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要发挥其服务效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其实际需求来进行配套设施等的建设。比如,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都是基本配备,通过这些设施设备的配置,吸引更多的人们在公园绿地中休息、小憩与娱乐,用公园绿地来熏陶和感染更多的城市居民来进行城市文化的传播。在公园绿色配套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需要始终以各类人群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比如,考虑人群的年龄结构,为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等配置不同的设施,儿童主要为娱乐设施,老年人主要为健身设施[6]。当公园绿地的基本建设任务完成、配套设施更为全面以后,越能够提高人们的满足感,人们会更愿意到公园绿地来进行休闲、娱乐。
4.3.2公园绿地的植物品种选择应充分考虑人文关怀
        植物是公园绿地中的重要要素,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公园绿地内植物品种的完善性,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着手,考虑人文关怀,保障植物品种选择的合理性,使得各类不同的植物能够实现良好的搭配,提升园林绿地建设的整体质量,发挥公园绿地的景观价值、生态效益。对公园绿地建设而言,植物品种的选择搭配、种植形式等极为重要,如果设计人员在这些方面缺乏人文情怀的融入,将会在公园绿地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干扰,比如,植物气味、飞絮等,都会降低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景观效益与人文关怀的兼顾能够提高公园绿地植物品种搭配的合理性。
4.3.3运用新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型公园绿地,提供更快捷方便细致周到的服务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下的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加强新型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将新技术融入公园绿地建设的诸多环节,打造智慧型公园绿地,使得在投入使用以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当前,一些城市的公园绿地建设中,引入了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内的基本要素与设施设备,构建了综合管理平台与系统,人们在公园绿地中能够体会和享受到智慧化服务所带来的良好体验,比如,智能天气提醒、游客人数实时播报等。
4.4建立健全区级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机制体制
        生态园林理念下的公园绿地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的支持,因此,各个城市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建设管理机制,以区级管理为基础,构建区级公园绿色建设管理体制,使得相关部门能够以此管理体制为基础,开展更为规范、标准的园林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园林局、绿化管理中心等部门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支持,能够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在此过程中全面开展相应的工作。公园绿地工作中,需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对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开展规划、设计、施工开展全面监督与管理,做好细节性工作,使得公园绿地能够符合城市的基本需求。
4.5建立海绵型城市和绿色城市
        当前,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在保障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地实施综合性的布局,使得城市内的所有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循环利用,降低城市雨水、洪水所承受的压力,使得城市内的布局规划更为合理,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变化。海绵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将公园绿地建设与其加以充分结合,使得城市的绿地、建筑物、道路、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布局的合理性。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公园绿地建设项目逐步增多,为发挥公园绿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需充分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为基础,对城市的公园绿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充分提高公园绿地的质量,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服务广大市民。
       
参考文献:
[1]张婕.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特色规划——以六盘水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7,000(021):215.
[2]李辉解.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及其规划理念探讨[J].冶金丛刊,2016(005):180-181.
[3]尹利伟.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00(013):58+59.
[4]蔡丽敏,殷柏慧,孙丽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以珠海市为例[J].广东园林,2017,39(3):54-59.
[5]朱花.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J].华夏地理,2016,000(007):145.
[6]孔刚.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J].科学技术创新,2018(2):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