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探析 彭云峰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彭云峰
[导读] 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针对运行管理方式的改革进行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针对运行管理方式的改革进行分析。首先阐述运行管理改革必要性,明确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分析当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创新运行管理观念、明确水管单位性质与范围、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实施管养分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五个方面着手,制定改革措施,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旨在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计划经济模式
        水利工程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水利设施数量增多、规模扩张,对于运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在计划经济模式冲击下,运行环节面临诸多问题,逐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所以,为了能够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深入展开运行管理模式改革。
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必要性
        水利工程一方面可以防洪抗旱,另一方面通过水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可以提升经济效益。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对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工程运行管理期间面临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完成预期建设目标[1]。所以水利工程建设单位需要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运行管理方式改革。分析运行管理以方式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能够实现水利工程长期发展。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处于不断扩大的态势,组织施工建设期间也会面临诸多问题,从而对运行管理提出诸多要求。在这一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环境发展需求,必须要积极展开运行管理方式的改革,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持续发展;其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期间,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本身体现出长期性的特征,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建设单位想要脱离计划经济管理的限制,务必要组织改革才能够解决管理模式以及权责模糊等问题,在市场化经济发展趋势下提高运行管理效率。
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问题
        水利工程负责调配所在地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等水资源,以此达到除害兴利的目标,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本身具有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等特征,加之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数量增加,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运行管理的难度,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总结当前运行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水利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运行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保障,只要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够为运行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支持。但是当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期间,相关管理制度内容依然需要优化,导致一些突发性管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同时,管理人员约束不足,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组织运行管理期间关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等问题缺乏重视,从而影响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的实现[2]。
        第二,运行管理监督不到位。为了能够获得理想的运行管理成效,组织监督管理十分重要,若运行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很有可能会导致施工建设的质量问题,影响到整体施工进度,当然这也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问题。个别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于运行管理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一方面影响到质量监督团队架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监督管理效率。
        第三,运行管理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水利工程建设期间运行管理工作人员是各项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在实施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个别人员因为自身专业水平问题,所掌握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经验不足,无法高效解决成本与建设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举措
(一)创新运行管理观念
        因为水利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所以以水利工程为基础衍生而来的无偿供水与低价供水理念在社会层面也得到认可。但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水管单位为了能够在运行管理方面获得更为显著的成效,需要转变传统经营模式,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自负盈亏,合理开发与使用水土资源,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加强人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性,实现运行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明确水管单位性质与范围
        针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要求明确划分水管单位所属范围,界定水管单位的性质,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按照水利工程功能作用与经济收益,建议水管单位划分为三种类型: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其中经营性水管单位负责供水与发电,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属于企业性质范畴;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同时具备公益性质和经济效益,属于事业性质范畴。根据不同属性,水管单位在制定运行管理改革方案期间,各项措施也可以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目的[3]。
(三)采用分级管理模式
        第一,水利工程主管机构同时负责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流域性水利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第二,流域性河道湖泊管理非常重要,要求主管各门和下属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定期组织河道堤防项目审查与监管,及时拨付水利工程除险加固费用。各级主管部门按照属地范围,做好各个区域的河道分段管理工作;第三,各级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门针对管理对象实施针对性的运行管理。
(四)实施管养分离机制
        基于当前水利工程采用的运行管理方式,可以确定的是管理和养护两项工作统一进行,很容易引发经费使用混乱与管理人员冗杂现象,不利于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结合经济发展趋势,为了节省运行管理成本投入,在组织管理方式改革期间,建议实施管养分离机制。创建专门的水利工程维护团队,保证所有项目维护人员的专业性,与管理部门相脱离。另外,利用招投标制度,科学选择维护单位,节省维护环节的成本投入,保证水利工程维修护理质量,为运行管理方式改革奠定基础。
(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及时优化用人机制,将管理人员冗杂的现象解决,按照各个工作岗位挑选相应的管理人员,杜绝人员编制随意性的问题。同时,运行管理单位积极引进技术型人才,从人员招聘与考核两个方面着手,前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人员准入门槛,优化运行管理团队结构,提高管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后期水利工程投入使用的质量。创新运行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运行管理能力,解决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期间面临的诸多问题,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吕青春.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0(12):200.
[2]仝玲.新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农家参谋,2020(07):12.
[3]齐新.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J].居舍,202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