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科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1)
摘 要:目的 分析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48例艾滋病患者,均予以抗病毒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A组(行AZT+3TC+NVP)、B组(行TDF+3TC+EFV)、C组(行AZT+3TC+EFV)、D(行TDF+3TC+EFV),各62例。定期随访,统计并分析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损害比较,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均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5)。神经系统比较,C组均高于A组、B组、D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抗病毒治疗应用于艾滋病患者,均可发生药物副作用,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副作用;分析
艾滋病,属严重传染性疾病,由HIV病毒引起,临床症状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虚弱等症状,严重损害患者脏器功能,诱发并发症发生[1]。目前,临床以抗病毒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用以降低病毒携带量,延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争取提供免疫功能重建机会,降低病死率[2]。但因常以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大[3]。基于此,笔者以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为例,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分析其副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8例艾滋病患者,均予以抗菌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分成,A、B、C、D组,各62例。A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5.85±1.56)岁;B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6.39±1.42)岁;C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5.97±1.25)岁。D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6.12±1.68)岁。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签署知情书。比较四组上述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接受抗毒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四种治疗方案:A组:AZT+3TC+NVP、B组:TDF+3TC+EFV、C组:AZT+3TC+EFV、D组:TDF+3TC+EFV。具体为:AZT(齐多夫定),300mg/次,2次/d;3TC(拉米夫定),30mg/次,1次/d;EFV(依非韦伦),600mg/次,晚饭后服用;NVP(奈韦拉平),诱导期(初治2周),200mg/次,之后200mg/次,2次/d;TDF(替诺福韦),300mg/次,1次/d。
1.3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定期随访,连续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副作用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2检验,[n(%)]表示,以0.05为比较基数,当比较小于0.05时(P<0.05),表差异显著。
2结果
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58.18%),均高于B组(32.73%)、C组(40.00%)、D组(14.55%),差异显著(P<0.05)。皮疹比较,A组(38.18%),均高于B组(9.09%)、C组(9.09%)、D组(1.82%),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损害比较,A组(21.82%),均高于B组(1.82%)、C组(3.64%)、D组(5.45%),差异显著(P<0.05)。神经系统比较,C组(16.36%),均高于A组(1.82%)、B组(1.82%)、D组(3.64%),差异显著(P<0.05),见表1。
.png)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无有效的治疗方法[4]。分析艾滋病发病机制,其病机为:患者机体感染HIV病毒的反转录病毒后,严重破坏免疫系统,进而诱发多种临床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5]。因此,可对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降低机体病毒携带量,延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降低艾滋病症状的表现几率及病死率。但有研究表明,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加患者副作用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对24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共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损害以及神经系统等副作用发生。其中,患者发生的胃肠道反应,属于相对程度较轻的副作用,表现为胃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需告知患者无需惊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其症状可很快缓解、皮疹,也属较为常见的副作用,主要以面部躯干及四肢为主,主因NVP类药物为主,可以将NVP类药物更换成EFV药物,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副作用,也属常见的副作用。因此,在予以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对于出现严重副作用者,需及时进行干预,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产生负面影响,诱发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将抗病毒治疗应用于艾滋病患者,均可发生药物副作用,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美玲, 吴亚松, 赵德才,等.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换药率比较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4):193-197.
[2]叶润华, 李静, 姚仕堂,等.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糖尿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6):654-659.
[3]陈胜云, 王华丽, 柴玉萍, 等. 某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安全套使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9(5):454-458.
[4]欧阳雅博, 孔德生, 王彦,等. 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IV-1 gp120准种特征差异[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7, 24(1):17-21.
[5]冯丹丹, 李爱新, 汪雯,等 长期抗病毒治疗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艾滋病患者CD4+/CD8+比值的变化特点[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8, 36(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