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英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中心卫生院;山东淄255000)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患病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病情严重还会导致终末期肾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比较单一,并且针对不同的患者也呈现出不同的疗效,因此临床现阶段需要创新的方法缓解病情,改善患者身体情况,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探究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综合阐述;研究进展;临床探究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对身体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威胁生命安全,尤其是年龄较高的老年人群,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加快病情治疗研究脚步,创新出新型的治疗方式,提升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难以治愈,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长期给予患者降血糖药物控制病情,根据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特点,针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分析过量等症状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下就对近年来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1.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现阶段针对糖尿病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临床主要通过饮食指导、认知教育、运动治疗、药物控制等方式缓解病情,其中药物治疗是很重要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是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那格列奈和非磺脲类瑞格列奈等等,患者服用之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胰岛素分泌,能够显著控制餐后血糖含量;而格列齐特和磺脲类格列喹酮等能够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进一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药效一般分为长效和短效,临床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1],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二代和三代磺脲类药物在应用时需注意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观察水平变化,并且根据变化情况调整药剂的使用种类和使用剂量。糖原异生抑制剂也能够用于糖尿病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进入体内后主要是通过抑制长链脂肪酸氧化来控制糖原的进一步异生,葡萄糖氧化反应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明显阻滞,血糖下降显著;此外还有阿卡波糖等药物,这类药物是以α-糖苷酶作为抑制剂,可以延缓患者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可以起到奇效,并且药物本身不会引起低血糖,因此对于年龄较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的老年患者是十分合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很高。其他的抑制类药物在临床给予后也会起到一定效果,具有不同程度的抗酮血症和降血脂作用,医护人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2]。
双胍类药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二甲双胍,具有提升患者血糖耐受性的作用,可以降低基础血糖水平,这种药物不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患者服用之后体内肝糖的生成和分泌会受到抑制,肠道对于糖分的吸收效果降低,但是对于外周糖的摄取以及利用会大大提升,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单一用药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低,可是这种药物也存在一定问题,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使得体内二甲双弧的积累过多,提升了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一旦发生这种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很有可能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年龄较高的老年患者在服用此药物时一定要注意,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3]。
近些年来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和理念基本统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都注重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通过胰岛素增敏剂的使用来改善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并发症发生风险,胰岛素增敏剂还是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的激动剂,可以显著提升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人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常见的药物有罗格列酮、西格利酮、曲格利酮等等,最初是由噻唑烷二酮衍生而来,治疗的机理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能够降低血液胰岛素水平、提升摄取外周血糖的效率,尤其适用于肥胖症患者。胰岛素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蛋白质激素,通常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受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的影响较大,并且是人体内部唯一一种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我国临床治疗中将胰岛素按照起效时间的长短划分了很多种类,包括预混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短效和超短效胰岛素等等,虽然在理论上胰岛素起到的仅仅是维持性血糖稳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能够很好的预防其他病变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病率[4]。
中医对于糖尿病治疗也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除了降糖药物的使用之外依据中医理论更加注重益气补阴,并且将糖尿病分为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和阴虚热盛等症状,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诊治方式,其中气血两虚患者易出汗、经常乏力,可以给予黄芪、丹皮、地骨皮、玉竹、生地、西洋参等药物,固汗养阴,增强体力;而阴阳两虚患者则给予仙灵脾、熟地、菟丝子、肉苁蓉和山茱萸等,指导其平常饮食以清热生津食物为主,比如苦瓜和银耳;阴虚热盛患者要给予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地骨皮、冬桑叶和小川连等。在上述基础上配合针灸还能提升并发症的治疗有效率,其中阴虚热盛型患者取阳经穴,气血两虚患者取阴经穴,阴阳两虚患者取阴经穴[5]。
2.糖尿病治疗展望
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但是通过综合手段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临床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更多新型治疗方式正在逐渐涌现,包括一些新型药物,均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起到重要意义,也对临床医学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雪阳, 徐明智. 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0(1):58-65.
[2]罗建, 谭雅菲, 黄小虎, 等. 腕管镜及改良小切口松解法治疗糖尿病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安徽医药, 2017, 21(12):2233-2237.
[3]刘志民, 冯凭, 沈稚舟, 等. 一种新的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8, 12(1):61-64,69.
[4]何坤, 甘仲霖, 杨艳, 等. 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的系统评价[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7, 40(3):243-248.
[5]邹芃, 项昆, 展朋雷. 抗凝联合降血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9):9575-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