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探析 龚艳娟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龚艳娟
[导读] 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校  龚艳娟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文本基于精准+效率理念,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精准+效率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就要“精准+效率”,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周围生活环境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西师版教材“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到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搭建自主探索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思考的课堂就是无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就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学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拿出同样的钱合买一筐苹果,甲分去9千克,乙分去5千克,结果甲要给乙6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对于这6元到底除以几呢?学生有异议,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在讨论中理解题目含义,最终把问题解决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做数学”的具体体现。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给全体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融汇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镜面对称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知识的巩固,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理解是知识技能的巩固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的方法的巩固更为重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进行小结,及时巩固学过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自然除了整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外,还整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区分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于联系。二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过程为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等这类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如教学“1千米有多长”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总结了1千米=1000米,知道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还知道是通过“手拉手”、“走一走”、“想一想”等探究活动学习的。有的同学说,在刚开始学习时,想象不出1千米到底有多长,通过“走一走”知道了走100米的步数是走10米的10倍;再通过“想一想”分析出:同样的道理,走1000米的步数就是100米的10倍.让学生自主的整理与小结学习内容,不仅使学生对于学习到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准实施,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中,适时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消化、融汇贯通,理解和掌握,并及时巩固知识与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小学数学》.主编:吴正宪、张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主编: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