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分析 苟华琼 1李淑梅2陈蓉3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苟华琼 1李淑梅2陈蓉3
[导读] 数学世界由符号、数字组合而成,其中充满着逻辑色彩、推理色彩,数学知识更是变化莫测,无形之中吸引着人们。

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苟华琼   6360011
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李淑梅   6360012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   陈蓉  6360013

摘要:数学世界由符号、数字组合而成,其中充满着逻辑色彩、推理色彩,数学知识更是变化莫测,无形之中吸引着人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充分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更要基于学生的主角色彩,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数学教学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带领学生走入如梦如幻的数学世界,品读数学的其妙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它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的发展,是一门科学性、思考性兼具的学科。倘若数学教师能够在小学阶段将学生引入到数学世界,就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数学推算的世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呢?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了解学生认知差异,调动学生数学情感
        列宁曾说“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感情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因此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先建立其积极向上、善学好学的学生群体,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调动起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才会充满数学学习期待。
        首先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只有确保教学契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够顺利获取知识[1]。这里所说的认知差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生整体层面,即教师在备课阶段所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应当契合这个学生整体的认知需要;第二个是学生个体层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部分学生设计部分具有针对性色彩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差异性教学。
        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的数学情感,应当在教学时以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讲话、明确的手势???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更容易呼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二、优化数学问题提出,留有足够思考空间
        有效的数学问题的提出能够协调数学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学生和知识之间形成互动。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合适的教学场所内,提出合适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也能够训练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某些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提出了对应的数学问题,却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会降低提问的效能,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思维的被动化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提问后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知识,配合教师的思路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1]。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将圆剪开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画,根据这一数学实验活动提出可思考性问题,即“如何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算圆的编辑公式?”、“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这两个问题层层递进,紧扣圆的面积重点知识。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究,不是将知识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输入。
        三、优化数学内容选择,引入现实生活色彩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若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充实数学课堂,就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用”体验,能够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都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选择中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化色彩,教师可以重组教材、开展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何图形,发展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有效了解这两个图形的特征。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发表意见,课堂热情高涨,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也得到了有效融合。



        四、优化数学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敢于冲破原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束缚,在数学教学中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教育改革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新式“武器”,包括小组合作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学习体验,就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采用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才能够集合情、声、色、画为一体,让学生们有趣学习,深层记忆[2]。
        如在学习“周长”时,周长的概念相对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其概念有效把握,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个简单的数学实验活动。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组内分工测量各种物体的周长,如测量书本、测量铅笔、测量乒乓球等???学生们集思广益、纷纷参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很快就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且在具体的小组实验活动中对周长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数学知识“抽象——具象——抽象”的深层次理解。
        五、强化数学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否会学、善学、爱学,都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学法指导,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而数学思想的形成更多的是依靠练习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从练习的层面入手,采用模仿接受学习策略、迁移类推学习策略、操作感知学习策略等进行学法指导[3]。
        如在在进行“思则混合运算”学习时,其中的很多题目都蕴含一题多解的思想。为了发展学生这一数学思想,强化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教师就要在作业布置中布置该类作业,要求学生能够迁移类推知识,进行多种解法完成。
        如题目:(1.25+1.25+1.25+1.25)x25x8
        学生们可以探析出两种解法,解法1:原式=1.25x4x25x8,这是基本做法;而有的学生能够发展想象,进行解法2:将1.25转化为10/8,进行约分,这是分数知识的迁移,也能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正确答案。
        六、尊重学生思想发展,巧妙利用预设生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更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如幼儿的学生走神、如有的学生回答错误、如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想法等。教师要及时的处理这些问题,并且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得当,要挖掘这些预设生成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做好数学课堂上的及时补充教学[4]。
        如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倘若数学教师发现有一两个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引入小的数学游戏,如猜谜游戏、小组计时运算比拼游戏等,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数学课堂上;如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某为学生提出了和教师不一样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利用该位学生的思想开展课堂“小辩论赛”。这些都能够巧妙的应对课堂预设生成,且能够以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继续数学教学活动,是充满艺术色彩的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举措。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教师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数学教学的全方面,既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条件,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只有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衔接,才能够组合而成一个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才能够在优化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带领学生徜徉数学海洋。
参考文献:
[1]张玉成.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12):129-130
[2]尹伟成.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09):71-72
[3]郭承平.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文理导航,2017(09):19-20
[4]李琴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9):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