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景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张德军
[导读] 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生动直观的画面,能够给学生别样的感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中真实且直接的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与韵味。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   张德军  636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生动直观的画面,能够给学生别样的感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中真实且直接的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与韵味。正是因为情境教学法能够突出语文知识的艺术性特点,因此教师才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把握情境创设的多种方式,在演绎情景之中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文章也将以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探析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从而实现化静为动,创设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场景,让学生在直接感知、直接体验中深入理解知识。该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更符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它符合语文学科的知识艺术性特征[1]。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情境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充分认知情境教学法的多种创设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创设想象情境,利用语言艺术打造知识殿堂
        语文世界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组合而成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语文画面,它其中蕴藏的艺术气息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力来感知,即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画面,让学生从想象层面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创设想象情境,通过语言艺术来为牵引学生的思绪,让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想情、想景[2]。
        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语言应当尽可能的美妙、动人,要注意语言艺术。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且要给学生语言艺术发挥的空间。
如在开展《黄鹤楼》古诗词教学时,该首诗歌是一种吊古怀乡之佳作。手链巧妙引用典故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并且文章充满一种缥缈之感。作者通过描述景象,如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等,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在进行该古诗词教学时先为学生范读一遍,带着感情,适当停顿,把握情感,如“日暮乡关何处是?”中语言表现到位,带动学生的思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们通过语言想象出一幅烟波缥缈的画面情境,对古诗词画面的情与景所感与作者李白达到了共鸣,情感体验十分到位。
        二、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生活实践探析语文魅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新课改的契机,跳出课堂语文教学的牢笼,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生活中的语文,能够运用语文的艺术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对所学语文内容知识的真实性,也能够让学生的内容学习更加的立体,感触也更深刻[3].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生活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如在学习《春》时,作者朱自清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笔墨为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且形象、美丽且多彩的春日景图。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这幅春日美景图,体会作者所说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开满了花赶趟”。教师可以在语文课文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开展“春日宴”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到生活中,让学生观看自己严重生活中的春天,并且将自己的所看、所感,倾注于笔尖。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美丽的春天,并且对其中的重点句子,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等领悟到位,语文教学效率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更丰富。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思引疑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中学阶段的学生能够他们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任何带有疑问色彩的知识都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绪[3].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这一阶段的求知欲旺盛特点,在进行语文知识讲解的实际过程中要依托文本中的细节和内容,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可探究性的问题,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解读语文文本,也给了学生思考知识和表现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势来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述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物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重点入手提出以下可思考性问题,如“文章中如何引入物候和物候学的?”、“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等.这些问题能够指引学生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进行综合的阅读和探索,文本的阅读理解也更深入,学生在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与教师之间达成了紧密的互动,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创设演绎情景,搭建表演舞台促使亲身感悟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人公。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地位,更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故事情节都十分适合采用演绎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画面的演绎学生能够直接化身为课文中的主人公,能够更有效的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主旨[4]。且这样的演绎情景有别于教师直接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课本剧”式的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了过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在趣味表演、直接观看、亲身感悟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文教学时,文章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发生的辩论活动。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同桌内部的演练,让学生们一个饰演庄子,一个饰演惠子,让学生们在基于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阐述各自角色的观点。并且在学生们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配乐,这样学生们的演绎会更真实。学生们也能够在直接演绎、亲历辩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庄子的思想,对庄子的志趣了解更到位。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走动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演绎情况,并且挑选两组学生进行课堂表演。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影音图画巧妙打造直观情境
        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之中具有别样作用,它能够通过自身的影音图画来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直观、具体真实的画面,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语文知识更为全面的呈现在语文课堂上,且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多媒体情境的创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视觉学习疲劳,能够通过视频的变化让学生逐步完成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进而打造直观情境,达到教学目的[4]。
        当然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应当合理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师不能过度的以来多媒体。否则会导致教学的重心发生偏颇,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如在进行《小石潭记》课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真实的理解“水尤清冽”、“可百许头”、“佁然不动”等词语的注释,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这些词语,为学生们刻画一个多媒体小石潭情境。
        再如在进行《出师表》课程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直接的展示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一方面丰富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则在具体的多媒体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充分认识不同情境的创设方式,更要结合课文文本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多样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打造情境性艺术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师的讲解效果,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志锋.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田径,2019(26):75-76
[2]吴开田.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材与研究,2019(22):80-81
[3]贺娟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9(04):32-33
[4]徐文静.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