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的鹿角》为例浅谈寓言的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张凤雪
[导读] 文章通过对寓言文体的概述,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   张凤雪 
 
【摘 要】文章通过对寓言文体的概述,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以《美丽的鹿角》这则寓言为例,提出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揭示寓意、借助重点语言感受形象、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按照“初步感知—寻找规律—感悟用法—迁移运用”的步骤,层层深入地展开语气词的学习,在语用练习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偏离寓意的理解加以正确引导,切实做到多角度解读寓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寓言  语言  思维
        一、寓言文体类型概述
        “寓言”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寓,“寄托”之意也,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寓言的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角多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简短的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常常在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寓言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多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鲜明的哲理性是寓言最为突出的特征。但是有些寓言的寓意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寓言这种文体,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
        二、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寓言的文体概述,在教学寓言时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难点,而借助具体的事件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训练才是教学的重难点;二是不能顺着固有的思维方向,想用最快的速度达到让学生明白寓意的目的,学生的思维一旦和寓意发生冲突立即制止,这正是在抹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在多角度的比较、讨论中才能真正懂得寓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寓言常常通过浅显的寓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向人们呈现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内容和形象的分析揭示寓意,借助重点语言感受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从中领悟深刻的道理。笔者以《美丽的鹿角》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寓言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揭示寓意
        寓言的寓意无论在文中点明与否,拟人、夸张、象征都是寓言常用的手法。《美丽的鹿角》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内容理解方面所缺少不了的。通过形象的塑造,情景的营造,把深刻的寓意寄托在这些形象和情境中。因此,紧扣文本,领悟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要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寓言特点,或创设情境对话,或评价人物言行,或抓住故事情节实现对寓意的揭示。
整体教学分成三步:一是默读发现三个句子都用了语气词;二是自由读,感受语气词对句子的表达作用;三是以课文段落为平台,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语气词表现狮子和鹿不同时候的内心感受。
        (二)借助重点语言感受形象
        一般来说,寓言的语言多是朴素简洁、通俗易懂的,通过细细揣摩这些直白的语言文字,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美丽的鹿角》一文,语言通俗易懂,平白如话,而语气词的使用,却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鹿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在教学中不能轻易放过。在课堂上通过寻找描写鹿发现自己的影子、角和腿的句子,让学生发现这三个句子之间的共同之处,都具有“咦”、“啊”、“哎”这样的语气词。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语气词在文中的作用。借助语气词把鹿的内心想法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在了解语气词的作用后,紧接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运用语气词的情境,通过对课文中那些没有用上语气词地方,让学生通过寻找学着用一用语气词。寓言的学习大致要经历感知、理解、内化、运用这样的过程,对语气词的学习基本遵循了这一规律。
        (三)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以明白寓意,更怕学生理解偏颇教师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刚一偏离就着急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师规定的路线走,长时间如此教学结果让学生容易养成直线、单一的思维模式。鹿眼看就要被狮子吃掉了,在这危机的关头,鹿靠四条细腿逃生了。这时鹿才恍然大悟,鹿明白了什么?通过语气词的运用感受鹿的内心。在语气词的迁移运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所领悟真正的寓意。
        “以儿童为本”并非“儿童就是绝对真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就必不可少了。教师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拢,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寓言的教学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立足故事揭示寓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寓言中学生偏离寓意的理解加以正确引导,真正切实做到多角度解读寓言,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善祥.让寓言教学充满“智慧”[J].小学语文教学,2019(672):53-54.
[3]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薛法根.为言语智能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