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针对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着重选择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2月到12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急诊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个组平均各有40例患者。 其中,对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操作,而针对观察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比能够有效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程度等,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升,而在风险事件发生几率方面,要十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结果有相应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患者而言,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呈现出更为理想的应用价值,使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护理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这种方法所呈现出的会效果十分良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在急诊科的护理实践中,因为所收治的患者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有着特别显著的多变性、复杂性特征,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做好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在急诊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操作,以此使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结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次研究中着重选择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2月到12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急诊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在针对具体内容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着重选择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2月到12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急诊科患者80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7:43,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35.5±6.5)岁。两组患者所呈现出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并没有看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所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而在观察组中所采取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加之护理干预管理措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着重做好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急诊科所涉及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危重症患者或者是突发性的伤员,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着重做好预见性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预见性的措施,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这样才能使其得到及时的护理服务,并充分规避各类护理风险隐患,有效规避各类并发症,使抢救的成功率显著提升。其次,要着重做好抢救之前的准备工作。在抢救之前护理人员要有效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配备相对应的抢救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着重做好风险规避,特别是针对仪器等,要有效清洁和养护,确保其在急救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运行。第三,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护理人员要具备相对应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在护理实践中要秉持着严格认真的态度,针对各项流程进行有效梳理,按照既定的规范和制度进行有效操作,具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设备的运输管理工作,针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充分的检查,特别是针对病情比较复杂而且危急的患者,要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和安抚工作,着重加强健康教育,使其配合程度有效提升。
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风险防范,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对其进行护理服务,并针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和保存,以此确保治疗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
1.3 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之后,对其护理满意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24.0统计软件展开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对比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针对两组患者实施完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能够充分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要比对照组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有比较良好的恢复,其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为100%,而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有一定的好转,护理满意程度为87.5%,有4例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为10%,两组结果对比,能够看出充分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针对急诊科患者而言,所涉及的病情通常情况下都有着极快的变化速度,病情十分复杂危急,所以要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临床诊治,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呈现出应有的治疗效果。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有效减少患者的风险因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实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落实各项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同时要做好抢救之前的准备工作,针对抢救之前的各项工具仪器进行有效准备,同时针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使其具备护理风险意识,在专业技能方面显著提升,并且充分掌握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化解。除此之外,针对某些病情更为复杂,疾病特别快的患者而言,要对其进行严格细致的分析,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程度。同时要着重做好护理书写指导工作,针对护理记录进行有效保存,使其呈现出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有比较良好的恢复,其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为100%,而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有一定的好转,护理满意程度为87.5%,有4例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为10%,两组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急诊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使急诊科的护理风险有效降低,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显著提升,这种方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推行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黎东眉.急诊护理人员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85-86.
[2]邱葵丽.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9,18(12):103-104.
[3]黄清丽,文惠君,于海燕.护理干预在急诊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9,19(3):21-22.
[4]郑云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6-37.
[5]王文英,闫晓梅.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8):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