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 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做研究样本,对其按住院顺序平均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1d、7d和14d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理护理;住院病人;焦虑
脑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发病后容易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脑部坏死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预后不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严重的影响。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受到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1]。心理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护理服务,可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情绪,增强护理与治疗的积极性。为探讨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本文选择80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做研究样本,开展分组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均符合CI急性期入选标准,无相关禁忌症。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45-77岁,平均(66.2±6.7)岁;入院时间12h-98h,平均(70.23h±14.7h);患者梗死部位:27例为基底节梗死,23例为丘脑梗死,15例为脑干梗死,7例为小脑梗死,8例为多发性脑梗死;2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57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31例患者血脂异常,38例合并冠心病。按照住院顺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患者。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批准同意。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常规入院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第一,入院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在患者入院后,通过亲切的沟通交流,了解CI病人的心理状况,对其心理焦虑情况惊醒评价。
第二,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CI病人因疾病治疗难度大、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焦虑,根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结果和焦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
第三,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以患者为本,采用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为患者讲解病因病机,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因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导致的心理焦虑情绪。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易出现口齿不清、肢体功能障碍等各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这既会影响患者的身心舒适,也会干扰其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及时给予患者肯定和鼓励,指导患者掌握心理放松的方法,稳定心绪,放松心理。讲解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①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价;②应用NIHSS量表和Barthel 指数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研究数据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t和检验计量与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1d、7d和14d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1d、7d和14d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患者发病后,会伴有失语、意识障碍以及智力障碍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需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予以配合[2]。然而,实际上,很多CI患者因疾病知识了解后,病后担心、害怕等心理问题非常普遍,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得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其免疫功能和身体机能恢复[3]。所以,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将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促进其病情治疗。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1d、7d和14d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比较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心理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相近。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和护理方法,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促进其预后,可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佳敏.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2):1642-1643.
[2]王林.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0):138.
[3]肖泽丹,刘桂枝.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4):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