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及血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冯静
[导读] 研究住院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情形及血压的影响。
        【摘要】目的 研究住院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情形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通过护理,研究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住院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夯实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住院期间;原发性高血压;心理护理干预;焦虑情绪;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多见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对血管造成损伤,还会对眼睛、肾脏、心脑血管等系统性靶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具有一定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并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住院期间患者病情极易反复,血压无法保持稳定,单一使用降压药物效果欠佳,由此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情绪,由此引发恶性循环。因此,本文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通过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放松心情,从而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应对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9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处于40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53.6±3.4)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0.8±2.2)年;研究组39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处于41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54.2±3.5)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11.3±2.7)年。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然后基于此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每天查房时对患者进行病症知识宣教以及合理用药指导,让患者对病症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解释已经存在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减少疾病因素给患者造成的不良情绪,在降压药物的使用中,详细告知药物服用后可以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减少患者不安心理。
(2)增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入院之后,向患者宣教医院环境、作息时间、住院制度等内容,注意尊重患者,保护隐私,有助于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
(3)促进家庭支持: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宣教,还需对患者家属介绍病症相关知识以及日常护理措施、饮食指导等,指导家属多关注患者情绪,陪伴患者,促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面对治疗。
(4)松弛训练: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肌肉放松训练,从而放松身心状态。首先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分开双脚,掌心朝上,放置在身体两侧,集中注意力,缓慢深呼吸,慢慢闭上眼睛,进行额部肌肉收缩,保持7-10s,然后放松10s,然后依此进行头部至上肢、腹部、臀部、下肢、脚部的训练,20-30min/次[1]。
(5)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疏导患者心理状态,合理控制患者情绪,促使患者学会正确面对的方法,从而维持血压稳定。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展开本文研究数据分析,使用(%)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研究结果为P<0.05,则表明具备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护理,研究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一:
表一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及血压控制情况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受到人口老龄化、人们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使得该病症呈现逐年增长的并发趋势,当下,该类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而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便包含了精神、心理多多方面的内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也一定程度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血压控制情况。相关资料现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由此长时间处在焦虑、紧张状态,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得外周小动脉收缩,组里上升而升高血压[3]。因此,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于患者而言意义重大,有助于夯实疗效,合理控制血压。
心理护理干预在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基于个体差异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良情绪予以积极疏导,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应对治疗,从而发挥药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护理,研究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情绪,维持血压稳定,夯实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梅.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057(008):151-153.
[2]景文华.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情绪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21):13-14.
[3]李凌, 马伶. 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84):273+2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