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30例冠脉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实验组,择取同期30例行药物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96.7%)及1年生存率(9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高龄;冠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闭塞所引起的缺血缺氧性心脏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可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5种类型。其中,心绞痛是以阵发胸痛为特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由心肌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近年来,冠脉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临床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缓解有心肌缺血依据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章现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60例冠脉介入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析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30例冠脉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70~88岁,平均(78.3±4.6)岁;病程2~11年,平均(5.3±1.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择取同期30例行药物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0~87岁,平均(78.1±4.7)岁;病程3~11年,平均(5.2±1.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
纳入标准:①冠脉造影(CAG)显示1条及以上冠脉狭窄≥50%,心电图异常改变,具备心绞痛典型发作特点及体征,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②择期冠脉介入者符合适应症,ASA麻醉分级I~III级,药物治疗者介入禁忌证或患者(家属)主观意愿要求,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依从性良好,可自主配合完成治疗;④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衰竭;②恶性肿瘤;③心梗Killip分级III~IV级;④既往心脏介入或手术治疗史;⑤急诊手术;⑥合并认知功能障;⑦中途失访。
1.3 方法
实验组(择期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加强合并疾病控制,提高耐受,口服阿司匹林(批号J20130078)3~5d,100~300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批号J20130007),75mg/次,1次/d,禁食禁水6h,常规碘过敏试验。术中,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桡动脉穿刺造影,结合心电图,根据病变血管实际情况予以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和(或)冠脉内支架术。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常规用药低分子肝素,预防感染,遵医长期用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药物治疗):患者单独、交替或联合应用硝酸酯类、β-阻断剂、抗血栓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扩张剂、抗氧化剂、纤溶药物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具体用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耐受严格遵照医嘱,疗程3个月。期间,予以患者调脂治疗,嘱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忌烟酒。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实验组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或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率,评价标准:以目标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20%,同时TIMI血流达III级为再通。随访1年(治疗距今未至1年者随访至研究前),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统计心脏及血管疾病发生率,统计1年生存率(排除随访不足1年及非冠心病相关病因所致死亡者)。该研究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文献拟定,由患者主诉,医师根据患者病史综合评价。显效:同等活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硝酸甘油用量减少≥75%。有效:同等活动强度下,典型胸痛发作次数减少50%~79%,持续时间缩短,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4%.无效:同等活动强度下,典型胸痛发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硝酸甘油用量未至上述标准。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
实验组介入手术均完成顺利,无术中死亡病例,成功率100.00%。30例患者共干预病变血管36支,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36支病变血管符合再通成功标准,2例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小于50%但未降至20%以下,血管再通成功率94.4%。
2.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实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png)
2.3两组一年生存率比较
实验组一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png)
3讨论
改善或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方法,传统内科保守治疗采用抗血栓药物、β-阻滞剂或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物,不仅药效作用缓慢,不良反应较多,且存在耐药问题,综合效果欠理想。而冠脉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风险大、禁忌证多,对麻醉及患者耐受要求高,故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推广应用受限。
冠脉介入术指通过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冠脉管腔的治疗方法。目前,经多年发展,冠脉介入书已经包括冠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冠脉旋磨术、冠脉内血栓抽吸等多种技术分类,临床应用广泛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是临床公认的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冠脉介入术只需于皮肤做小切口,经动脉将带有扩张器的导管送至冠脉目标区域进行扩张或支架即可达到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患者术中清醒,一般无明显不适,术后短期即可出院,操作简便,效果理想。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其对心肌缺血症状的的改善更为显著和迅速,可早期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而且,患者术中局麻,术后恢复迅速,比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小、安全性高,更适用于高龄老人。该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经冠脉介入,病变血管再通率94.4%,表明介入手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管狭窄,促进血运恢复。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96.7%)和1年生存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冠脉介入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关死亡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于高龄患者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2]邓玉婷,张纯全,刘玉昊,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疗效[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0):1044-1047.
[3]姚远,梁峰,沈珠军,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9):50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