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3期   作者:吴学超
[导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掌握整体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与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陈述、呈现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吴学超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掌握整体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与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陈述、呈现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028-01

         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其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指导,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指导学生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去阅读,不要提问题,限制学生的思路,这样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了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动力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仅对文章进行拆解、分析,讲解重点内容,而学生并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提高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使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方式,形成照本宣科的惯性,最终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做出积极的改变。
         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熟读文章,然后提问:“这篇文章讲得很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求生舍义还是求义舍生?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生与义之间的联系呢?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然后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学生说:“在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叔叔营救群众,他们就选择了舍生取义。”也有学生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歹徒,选择见义勇为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但首先应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不能将义建立在生命安全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及分析文章【1】。
         三、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递进关系,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机械记忆,是一种浅层阅读方式,并没有将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单纯地进行阅读,使阅读与语文学习隔离开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语言应用能力得以发展。


而且,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可通过写作丰富自身阅读经历,将阅读重心放到文本逻辑及感性体验上,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伟大的父爱。老师每次读到这篇课文时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篇文章与其他讲述父爱的文章不同,它没有使用特别的描写手法,但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什么感动了我们呢?”学生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父亲在送作者去车站时给作者买橘子的场景,虽然重点在写买橘子上,但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一个个动作描写,使我们感受到深深的父爱。”教师又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又学到一种写作手法,现在同学们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展开写作,写作完成后可以与同学、老师分享,看一看你们能否给他人带来同样的感动?”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四、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文本阅读就是了解作者心態、性格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充分抓住作者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有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充分掌握作者的独特个性,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更加准确地掌握文本的深层含义。阅读期间还须注意,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其经历发生一定的变化,很有可能其他作者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感,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要进行对比阅读、重点关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动文本方式让学生从其他文本中获得经验。相似的表达更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望岳》这首诗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的哪一句让你得到深刻启迪?”学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又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有情感,有哲理。”教师继续说:“是的,这两句说尽作者千言万语,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点睛之笔。”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边想边阅读,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从文本风格上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积极投入阅读与思考,进而获得更深的感悟【2】。
         五、让学生大胆地提出新问题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权利。教师的提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并非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改变以往解决文后问题或解答教师提问为主的单向传递式教学,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与讨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受与见解发表出来,并在学生之间展开思想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能够准确而流利地发表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对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与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的阅读教学优化,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彩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0,(30).
【2】李正庚.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2014,(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