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并重,平行发展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张绍灿
[导读] 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要读写结合,如何实现读写的最佳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课堂小练笔;精心设计,随机进行,细心指导,即时品评;解读文本的中的文化教学细节,对文本中“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体味,掂量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只有读写并重,平行发展,才能让语文教学迸发生命的光彩,才能让学生生命得以生长。

张绍灿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要读写结合,如何实现读写的最佳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课堂小练笔;精心设计,随机进行,细心指导,即时品评;解读文本的中的文化教学细节,对文本中“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体味,掂量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只有读写并重,平行发展,才能让语文教学迸发生命的光彩,才能让学生生命得以生长。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课堂练笔  即时品评  鉴赏体味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42-02

       崔峦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育专家的这些话道出了语文课要读写结合的真谛。现谈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和习作的结合的几点认识与做法、思考与探索。
       一、如何实现读写的最佳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课堂小练笔。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小练笔”形式,已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给阅读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成为读写结合的最常用方式。
       在上《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周瑜故意要诸葛亮里下军令状,而诸葛亮不露声色与周瑜斗智斗勇的对话时,在学生基本了解大意后,我增加了这样的练习:周瑜(    )说:“……”诸葛亮(    )说:“……”让学生在书上填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情感,进行交流、感情地朗读。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不同性格,课堂练笔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相辅相成,不但在词汇的积累,句式的丰富上都有长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难忘的是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这节课上王老师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词语的情感内涵,感受课文表达方式的独特,感受运用词语的绝妙,一层一层地导入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用词、这样的表达、这样的句式对表现“慈母情深”这一主题的作用。王老师巧妙地引领,让学生从语文的思维品出了其中的语文味,体验到了作者内心涌动的那种情感。在读写结合训练时是这样设计的: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次又一次地对母亲说:……”让学生把自己对母亲的话写下来,把自己的惭愧、忏悔等情感表达出来,并用上三个“我的母亲”。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写中、在读中对慈母情深作了回环反复,一咏三叹。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发挥了小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催情的功能,读与写的结合是这样的水乳交融!
       二、写了就好了吗?精心设计,随机进行,细心指导,即时品评。
       课堂练笔的设计要具有效性、针对性。生搬硬套,为练笔而练笔的训练是浪费学生的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如何把握时机、就文取材,将课堂练笔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练笔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在校课题组研讨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中,根据这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特点,我把课文当作例文来处理,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在第一课时中进行课文第一部分的仿写: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不同的爱,在第二课时中紧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比喻方式书写对父母爱的感悟,课末学着作者写一二句总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悟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最后巧妙地把学生写的连起来,就变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读写无形地融为一体。这样一来使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感情的读自己的练笔,让学生在读中抒发自己的心声,体味作者的情感,将收到更好的效果。课堂练笔要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这样的练笔设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到位,将读与写,把读与悟连在一起,实现读写结合的交融互补,也体现了高年级读写结合的篇章训练特点。这样让学生领悟到课文作者的表现方法的同时,借鉴课文的写法并有所创造,使学生能从练笔训练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读写结合一定要写吗?解读文本的中的文化教学细节,对文本中“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体味,掂量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达此,不写亦足矣。
       “伟大在于细节”。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智慧。


解读文本的中的文化教学细节,并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把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细节,让学生潜心涵泳、品词析句、揣摩情感,深刻理解文本范式与语言表达,不也是读写结合吗?如《《荔枝》教学案例:
       如《山中访友》的这一教学片断:
       (文中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师:刚读这句话,这里有个字用得真奇怪,它是?
       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道:撞。
       师:“撞”字用得奇在哪里?
       生:微风又不是人,怎么会和它相“撞”呢?
       师:是啊,微风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这里写不写微风吹在我身上,而是说撞了个满怀呢?
       生:用拟人修辞手法把风写的生动形象 突出了风给人带来的亲近。
       师:你说亲近,可平时的相撞,你喜欢吗?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中的“撞"是否有不友好的意思?
       生:这里的撞是说风比较亲切,没有不友好的意思。
       生:句中“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微风扑面给作者的感受,,说明了作者心情很好。
       师:是呀,所以下文说——(生:早晨,好清爽!),这叫就联系下文。
       生:有时我和好朋友也会高兴地相撞起来,就像NBA球员之间互相配合进球之后的庆祝。
       师:这是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的,也很有说服力。
       师: 那平时你们写的微风吹到身上,你会怎么写?
       一阵思考后,小手纷纷举起来了。
       生:微风拂面
       生:微风轻轻地抚摸着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有这样写的:微风亲吻着我的脸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
       一阵沉默,只有一二学生个慢慢举起手来。
       生:别人这样写,作者就别出心裁地用撞,显得更奇,更好。
       师:“撞”字用得好,用得奇,能具体说说吗?
       生:“撞了个满怀”写出了当时环境,也写出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更把无形的风化成了有形。
       师:对,这是作者特别会用词的地方,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可感,太有意思了。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 “撞”字不但运用了拟人手法体,表达出对微风对自然界种种景物的喜爱,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同时这个开头,为文章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并为后文的写“访友”做了铺垫。
       师:让我们用心再读读这两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后师请生个人读,生读出了欢乐、喜爱、赞美等。
       此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真正“沉入文字”,与文字进行对话,沿着文字的脉搏,扣住“撞”这个传神之笔做足文章: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既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又掌握了解词的方法。借助对比,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撞”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可感的意味。最后又利用朗读加强体验,提高了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之后的教学中,对最后一句“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品味“带”字,学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用词独具匠心之处, 在揣摩涵泳提高了对词语的敏感力。这也不就是读写结合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深深记得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所言:综合化是今后语文课的发展方向,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纯粹是阅读课,也不纯粹是作文课。读写结合教学要紧扣文本,挖掘读写结合点,探索读写结合的最佳组合方式,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教教材”与“用教材”的转变。只有读写并重,平行发展,才能让语文教学迸发生命的光彩,才能让学生生命得以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2]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