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审美教育同行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黄清
[导读]

黄清   广西马山县乔利乡乔利初中  530601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45-01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这是由语文科的审美性决定的,审美性也可以理解为文学性。语文科教学的审美包括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的审美目的是通过文学的途径实现的,说到底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来实现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美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发现教材中美的能力,有引导学生领悟美的能力,要有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将一节课上出美感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语文科审美教学任务,使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下面以初中第一册的《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一、导语美。要想进行语文审美教育,首先要营造审美的气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怜爱之情,我们要在导语中下功夫,精心设计优美的导语,创造引人入胜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是用故事导入。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鲁迅中年才得子,有人讥诮他过度爱儿子,不象个英雄,鲁迅坦然地作诗答复,诗云:无情未必真君子,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ú,老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著名文人朱自清父子情深吧!二是用歌曲导入。故事讲完后,我又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都知道有一首歌曲叫《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忘不了”这首歌歌颂了母亲伟大的母爱,那么父爱是否值得我们去歌颂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就有了答案了。这样设计导语,创造了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使学生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了美的氛围中,为下面的审美教育作了铺垫。
        二、结构美。这篇课文的结构美(也就是形式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后呼应,结构完美;二是多条线索贯穿全文,线索美。我们知道,理清一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也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美。我是这样来进行结构美的教育的:一是先叫学生阅读文章的首段和最后一段,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全文后发现共写了五次,除了首尾各一次外,中间还写了三次背影。至此,学生已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从而可知,本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一线贯穿,结构完美。二是理清课文的线索,了解本文的线索美。


本文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写父亲,用“背影”为线索;第二条线索是写“我”,用“眼泪”为线索;第三条线索是写“我”和父亲,用“感情”为线索。我在教学中,分三步理清本文的线索美。第一步,我问学生,本文写了父亲五次背影,所以写父亲,用什么为线索?从上文的分析中,学生很快便回答出。第二步,我又问学生,写“我”,用什么为线索?学生通过分析,回答写“我”,用眼泪作背影。第三步,我又问学生,写我与父亲,用什么作线索?学生经过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拔,学生发现,写我与父亲,用感情为线索,这条线索是:从父亲而言,线索为安慰——关心——爱护——颓唐。从“我”而言,线索为悲伤——愧疚——感激——思念。通过这样分析,课文的结构与线索基本上弄清楚了,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结构美和线索美,同时也对文章有了大体的认识。
        三、感情美。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体验,正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文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父亲的一面,表现了关心、休贴、怜惜之情;从我的一面,表现了悲伤、愧疚、感激、思念之情。这其中,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是真实的,可以说是“俯首甘为儒子牛”,充满了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进行感情美的教育的:一是朗读传情。通过美读,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分析词语和句子体验本文的感情美。本文的许多词语和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词语和句子来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审美教育。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父子的温情,若把这个字去掉则没有这种效果。而文中的四次眼泪,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的写照。通过字词及句子的分析,体会其中的感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憾,引起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的美。
        四、创造美。审美教育不但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有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更要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我们在教给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之后,就要把学生引导到美的创造方面来。这篇文章许多地方给我们创造美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创造美的教学,一是进行审美想象。父亲过铁道买橘子那段,由于背影离“我”有一定的距离,由于视觉的限制,省略了脸部及正面表情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二是进行审美创作。可以是通过说话和作文创作,比如从“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句话,叫学生进行练习说话,问学生,假如有一天“我”见到了父亲,我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当堂说出来,给学生审美创造的空间。再如上完全文后,叫学生写一段话,抒发对自己父亲的感情,使学生从课文中回到现实,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最高目的。
        总之,经过导语美、结构美、感情美、创造美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受到了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尽量挖掘审美因素,找准审美切入点,进而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沐浴在美的春风中。正如车尼尔夫斯基所说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能够愉情悦性的可爱形象。不论自然美艺术美,都以其生动鲜明的形象诉诸人的感观,给人以审美享受。”这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真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