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梁志坚
[导读] 良好习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生活学习、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寓教于乐、营造氛围、重复教育和家校合作等多个策略,实现对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梁志坚    开平市大沙镇中心小学  529351
【摘要】良好习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生活学习、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寓教于乐、营造氛围、重复教育和家校合作等多个策略,实现对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重要意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01-01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表明了良好习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习惯影响着方方面面,例如拥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拥有更强的主动性,善于发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和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1】。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经成为教师在教育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2】。换言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在教育中促使学生形成的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方式。主要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在当前和日后的学习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使之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了课前预习习惯、集中注意力习惯、积极复习、独立思考和坚持阅读的习惯【3】。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个人卫生、尊老爱幼、诚实做人……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在学生年幼时督促引导,使之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学习生活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方面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独立和有素质的公民。
        (二)个人成长方面
        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是从养成良好习惯开始的。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日后人生中,遇困难敢于奋斗,实现“中国梦”。这些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如同守护神一样,引导着少年往积极向上实现人生目标。
        (三)集体建设方面
        笔者在二十多年担任班主任的教育经历中,发现班级中的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其个人,还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以及和谐班级的建设。在一个集体中,人人都有着良好习惯,那么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积极向上,良好的集体氛围又会使个体的良好习惯更为稳固,这是一个彼此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奖惩机制,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只有遵循儿童的客观规律,并且长期加以引导,教育者才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建立一个有效的且与低年级学生相适的奖惩机制就是这样一个符合规律的教育方式。



        在推行对于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过程中,笔者就开创性地将其融入到简单的“小红花”奖惩活动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在班集体中开展一系列“讲文明”“讲卫生”等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并针对一些不良现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扬长避短。
        (二)寓教于乐,良好习惯教育细处着手
        兴趣对习惯的养成有着显著作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其兴趣无疑是核心。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生硬的文字说教并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童话类故事则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模仿。在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笔者曾遇到有位学生在上课时吃东西。下课后与他谈话,希望他主动改正错误,可他却谎称自己并没有吃东西。对低年级学生讲述诚信做人的内容,无疑太过复杂和枯燥了,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诚实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发现班里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童话故事,于是笔者就找到《狼来了》等童话故事,在班里多次播放。一个星期后,那位说谎的学生找到我承认确实上课吃了东西,并且表示自己不再做故事里喊着“狼来了”的孩子。笔者觉得必须寓教于乐,打开孩子天真的心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
        (三)营造氛围,人人互相争学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还要在一个具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氛围中进行。正因深谙这一道理,笔者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首先营造一个争学良好习惯的集体氛围。采用标语、黑板报、小红花奖励等活动,让班集体环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再者,通过公开奖励和树立小榜样,让养成良好习惯的风气保持下去。
        (四)重复教育,学生良好习惯深入人心
        习惯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平时不断重复得来的,从而渐渐地趋向自动化,成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4】。
        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和系统性的小学生,教师必须要不断地重复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笔者通过编口诀或歌谣的方式重复教育,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例如“三找、三查、三不”(三找即找毁坏公物的,找乱涂乱画的,找乱扔垃圾的。三查即查值日是否尽责,是否坚持佩戴标志,查公物是否完好。三不即不准乱写乱画,不准随地乱扔,不准随地吐痰。),笔者就会日常在班级以奖励小红花的抽查方式进行重复教育。
        (五)家校协同,双方合力保证习惯形成
        开学第一天时,笔者发现教室的中前方的座位被挤得满满的,后面及旁边的座位却无人坐。个别较高的学生,竟坐在教室最前面中间的座位。这种现象,在新生入学时最为常见。针对这种现象,我先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坐这个座位?”大部分学生都抢着说这样看黑板和听老师讲课会清楚些。有的说:“是妈妈要我坐这儿。”笔者正是由此开始想到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校方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方面的努力。通过家校合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师需要跟家长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使得家校合力。这样能够让教师制定出符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计划。最后,布置家庭作业或活动,从孩子生活的点滴入手,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缺一不可。双方合力,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得到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实为重大。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培育好每一个祖国的花朵,是每一位教育者都要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静.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01):82-84.
【2】冯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李小玲.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73.
【4】燕鸣春.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