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滨湖公园管理所
2019年,天津市以友谊南路至卫津南路沿线的城市废弃铁路线兼滨河环境为载体,建设了长2.3公里,面积13.84万㎡的绿道公园。
从概念上讲,绿道是为实现多重功能而进行设计和管理的,由陆地或水域所构成的线状廊道。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和维护景观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包括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功能。绿道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景观环境中。废弃的城市铁路,属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一种类型。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绿道建设实践中,建设城市废弃铁路绿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承载着独特铁路文化的绿道类型。因其特有的沧桑感,给游人留下了对该城市过往历史的悠悠怀想。
包括天津市在内,许多地方的景观都在经历剧烈的改变。天津市的废弃铁路的形成过程,与城市扩张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做为曾经的工业城市的一种重要遗迹,也做为对一座城市过往经历的怀念,利用现有水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们用建设绿道公园的形式,将废弃铁路、滨河环境及相关附属设施充分整合,建设成为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可以重新服务周边的社区居民并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休闲和绿色出行的场所。
在本次的绿道建设区域内含有多条河流,复兴河、四化河、纪庄子排污河、卫津河流经其间。同时,该区域内有陈塘支线铁路、李港铁路两条废弃铁路线。建设区域内具备以上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果将城市废弃铁路线改造为开放性的都市绿道,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建设区域内的公共空间,还加强了城市道路的连通性,便于居民绿色出行。建设地块周边以居住地块为主,以商业用地、学校、医院及行政办公楼为辅。场地内,原有长势良好的大规格乡土树种,尚能构成良好的绿化基础。综上各种现有条件,本绿道公园的设计定位于:依托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布局,借助场地的铁路文化元素基底,将城市双修的理念作为场地构建的切入点,修补城市灰空间,修复场地生态性;同时将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融入设计之中,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构建一处具有极高生态品质,兼具慢性、休憩、康体于一体的综合型市民休闲公园。
天津的绿道公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除了提供游憩功能之外,线性的绿道,还增加了市民间的互助和加深人们的社区归属感。通过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连接,将不同社区联系在一起,加强不同社区居民间的联系和交流。在规划中,以复兴河两侧建筑(多以民居为主)立面为界面,依托原有绿地、铁路线、河道,形成了一条兼具游憩、休闲、健身为一体的,长度2.3km的线性绿廊。为了突出铁路主题,设计中着意利用废弃的枕木和铁轨等原有铁路设施,创作园林雕塑作品或使之变身为园林设施。
例如,在原有铁轨上铺设了塑木健身步道,并利用废弃枕木改造成供游人休息的坐凳布置在沿线的慢跑道或休憩广场之中。这样布置不仅最大限度的突出了绿道的铁路主题,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情怀,还在废物利用的同时,减少了经费的投入,增加了别有趣味的观赏内容和使用功能。由于铁路绿道是线性的绿地空间,自身空间有限,故需要借助该廊道外部的空间来放大绿地的视觉宽度,使游人置身于线性空间中而不觉局促。因此,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向两侧河道借景,拓宽视线范围外,还在宽阔水面处设计了与绿道遥相呼应的下沉式亲水广场(即天圆广场)。该广场的功能不仅有效的增加了市民的活动空间及亲水体验,还在平面上尽量延展了游客的视觉范围。
由于该绿道公园地处居住区,在其范围内连通多条交通干路及多处公共设施。在提倡市民绿色出行的同时,我们还充分的考虑到出行的舒适度及增加行人设施的实用性及安全性,力求使我们提供的新交通系统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及为残障群体提供便利服务。我们意识到,不仅要清除已存在的物理性障碍,还要最大限度的设置相关的残障设施,方便特殊群体的出行。
不断推陈出新的智能电子设备也为市民的健康出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绿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考虑引入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把游客在游览、健身过程中的量化的、数字性的指标,通过手机与分布在园区中的4台智能显示屏连接,并给予显示。同时,为了营造轻松、惬意的氛围,在绿道的沿线分布了数量众多的草坪音箱,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从视觉、嗅觉、乃至听觉均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官享受,给游客提供最大限度的放松环境。
在绿道公园的植物配植方面,由于原来的铁路沿线现存大量的胸径10cm以上的大乔木,且多为乡土树种。故在设计中力求保留原有大树,在使其继续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植物配植和植物层次,再着力打造中下层的植物空间。根据不同植物的外形和物候期,使植物在高低错落中参差有秩,在色彩搭配中优雅协调。通过对树种的合理配植,形成了在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根据树木的冠幅,结合光照条件,将喜光与耐荫植物适当搭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物的品种及种植密度。由于本绿道公园具有一定的地形起伏,且沿线滨河而建,植被状况理想,非常有利于雨洪管理、水质保护和自然保育功能的发挥。但若做不好水土保持工作,则会给河道水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除在园区内广泛引入“海绵体系”外,地被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尤显重要。园区中除了常见的草皮,诸如野牛草、丹麦草等植被外,玉簪、迎春、蛇莓、马蔺、假龙头、荷兰菊、鼠尾草、萱草等地被植物按季节和花期合理搭配,既优化了景观效果,也有效的保持了水土,保护了沿途的河道水系。
纵观2019年天津市的绿道公园的建设和设计理念,为今后继续开展类似相关的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定能在行业范围内取得广泛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