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粉画并不是水彩画的附庸,更不是由中国特有发明的产物,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交织缠绕的发展的,并且曾大量应用。在我国,粉质绘画在纯粹艺术上的发展尽管受到一定的边缘,但仍是被认为具有独立价值与表现力的绘画种类,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依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粉质绘画,名族特色
Research on the technical materials of Chinese powder painting and it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He changpeng
Abstract: gouache is not a vassal of watercolor, nor a product of unique invention of China, bu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twining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owder painting in pure art is on the edge, it is still regarded as a kind of painting with independent value and expressive force. Although it has only a history of nearly 100 years, it still shows a strong vitality.
Key words: powder paint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要研究粉质绘画材料与其技法不是可以独立的,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技法发展密不可分,颜料的特性影响着作画方式,而画家作画的方式也反推着材料的改良与革新。我们现在很难去说“水粉画”具体是产生于何时何地,应该说是在不断演进当中出现的。
从远古时代和国外留下的大量壁画中,可以看到许多的证据。古代画家把材料放在泥土中,用水调和出了简单的颜色,成为当时使用的颜色。但从现代意义上讲,粉质绘画已不像从前那样了。我们认为15-16世纪的德国画家丢勒是现代的水粉画的第一人,也就是现代“水粉画的开山鼻祖”是很早使用到白粉提亮画面的画家。这就追溯到最早在水彩画中使用粉质特性的的材料的应用。可以参考丢勒1502年画的一张野兔,现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在这张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不透明白粉的使用,生动的再现了野兔深灰色毛发的反光以及白色的纤毫。
早期英国艺术家认为:水彩画可简单定义为基础干颜料与水溶性颜料结合介质(通常为阿拉伯树胶)相混合的过程。这种介质也是一种粘着剂。当它与水混合并用画笔刷到纸或皮纸(精制动物皮)上后,等水分蒸发了。树胶就会将颜料粘在底纸上。在英国,这种媒介被叫做“亮色”。在用这种亮色绘画时,大部分是纯色颜料,只加很少的粘合介质。因此颜料厚重,不透明,色彩鲜艳,只有面部特征和头发的细部是用透明色绘就的(如尼古拉斯 希利亚德的《无名青年》)亮色曾用于中世纪书籍插画以及画在皮纸上的“微型画”(通常是很小的肖像画)。西洋微型画狭义上是指一类大小3至16cm左右、手工绘制的带框小型画,广义上指粘贴、镶嵌在其他工艺品上的手工绘制小型画。微型肖像画,主要流行于英国和法国的上流社会,并在18世纪中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并始终保持高度的流行,直至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发展和照片的普及。在照相术尚未发明之前,欧洲的贵族们常请画师替自己或家族画像,配上小框,挂于墙上或放于钢琴、书桌上,有的还定制项链坠、挂件、丝巾扣、首饰盒中。微型肖像画在当时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帮助相隔千里的人们互相认识对方,或者远行纪念。士兵和水手们会把他们的亲人或者爱人的微型画像随身携带踏上旅程。?妻子可能会保持去世的丈夫的微型画像,寄托牵挂。所以早期在上流社会中大量流行和流行,并且后来越来越普及。微型画大多使用水粉,水彩画于纸、象牙、瓷板、铜胎等材料上。
后来微型画画家越来越多将白色颜料与这种纯色混合起来,从而使色调更加柔和(如博纳特??郎斯的《仿约翰??范德??瓦尔特风格风景画)。可以说此时类似的粉质颜料被大量的应用。
这样看来可见水粉画并不是水彩画的附庸,更不是由中国特有发明的产物,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交织缠绕的发展的,并且曾大量应用,但是我们依旧很难说它就是我们今天的水粉画。
人们逐渐称之为不透明水彩或粉质绘画要从18世纪开始。在18世纪下半叶才有了相对现代完整的绘画技法和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但是18世纪90年代起到1851年著名水彩画家透纳逝世,通常被业内人士称为英国水彩画的黄金时代。而透纳这代人也被称为水彩画的“真正艺术”。是水彩史上重要的一段,世界公认的水彩画家,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发现他的很多画里都有不透明的技法的使用,包括白粉的使用和提亮。此刻水粉画的系统已经完善,我们可以说透纳是有意识的在使用不透明颜色,也可以说那时的水彩画家不排斥在透明技法上使用白粉。
由此可见水粉和水彩是一对兄弟,他们交织错落,此起彼伏,并且在一定的历史轨道上互相借鉴。所以今天一部分人把粉质绘画看作是水彩画的附属品是十分不正确的。虽然在很多历史阶段它们互相存在,并且它们在材料上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但是因为其技法上的差异,所以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别的两个不同的绘画种类和绘画形式
19世纪末人们开始比较独立地看待粉质绘画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洋画家才真正把粉质绘画带回中国,其中包括颜文樑、李超士、徐悲鸿、关广志、林风眠、司徒乔、常书鸿、李有行等人,他们回国后学以致用,并且完成了很多优秀的粉质绘画作品,为推动粉质绘画在中国的扎根、发芽做了重大贡献。
因普及之广、应用范围之大而深受群众喜爱,在艺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中。粉质绘画更是色彩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可以说粉质绘画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画种。
然而近年来,因为高考制度,粉质绘画成了美术高考的应试工具,画种艺术面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事粉质绘画艺术研究的人变少,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危险,很多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水粉画只是一种训练手段,因为其材料缺乏光泽度,干湿程度不同伴随饱和度的丧失以及保存难度的加大,褪色不防水,干燥快,不容易衔接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我从不认为这是一种问题,如果这是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说站在水彩的角度来说油画材料工具繁多不易携带并且画面干燥时间过长,可不可以站在油画角度说色粉画不易保存。一种材料因为其特性受到效果必然也受到其材料本身的束缚,也正因材料的不同特性带来画种的相对风格,如水彩的朦胧水润,油画的厚重以及光泽。保存上同样如此,褪色可不可以是一种时间的包浆,油画同样褪色,并且不同的颜色褪色的速度不同,有研究说伦布朗的夜巡是画的白天,今天的画面是褪色后的结果。绘画作品可不可以保存的问题在现代艺术家甚至当代艺术家可能会变成需不需要保存下去的问题。
现代绘画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派一路下来,有康定斯基有布洛克,已经完全摆脱物象而独立于视觉形式而存在,非写实绘画也将打破水粉颜料绘画较难衔接的问题。
水粉画作为考前工具以及美术学院基础训练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独立画种的艺术发展,作为油画的入门训练,但是同样也推动了其受众面和一定更根本的绘画技法的考量。
从相对早期的摆块面的水粉画法,使用较湿润的颜料,以及同类色明暗的变化画出了非常坚实体块的静物(可参考天津美院郭振山粉画作品)影响了一代美术学子,到近年来流行的杭州色调,开始将物象和造型相对弱化强调统一色调的和谐(可参考谢融冰粉画作品)在到当下一些引入油画调色方式的水粉作品,色调与造型兼得的作品(可参考佘方涛粉画作品)。伴随着画法的改变,粉质颜料本身也在保有其特性的情况下不断革新,包括与丙烯的结合,与新型水胶介质的结合,新品种的水粉颜料略见不鲜。粉画一直在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发展。
在我国,粉质绘画在纯粹艺术上的发展尽管受到一定的边缘,但仍是被认为具有独立价值与表现力的绘画种类,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依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