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为明显,美育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作为中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美术课,可谓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从情感层面出发,以美术作品的内在感情为着眼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与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解美育有着促进作用,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美学理念的形成。本文便从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和策略出发,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美育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并且这个阶段的他们具备强大的想象力能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处于被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只有教师用心教授,将赋予情感的美术课堂传达出去,学生接收到的美术课堂才是生动具体且易被感知的,在情感教育的模式下,学生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本文便围绕这一观点,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和策略进行简要探析。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课程的理解。通过对美术教材中的情感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涵义,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利用到最大化,使学生学有所成,真真切切对作品产生共鸣而非一知半解的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审美理想。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通过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在课堂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悟他人的人生和经历,这便是一种体验生活的过程,将创作者的知识化为自己的养料,充实阅历和经验,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所在,从而渐渐培养审美习惯的形成。最后,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渗透,是落实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美育的时代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个方式,也是在初中教育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一种模式,这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充分利用教学素材
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感和表达方式,同时这些作品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是适合作为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深究的经典之作。因而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美术教材进行解析,充分利用好教学素材,着重对富有深层含义的作品章节进行讲解,结合现阶段时代发展的特色,带领学生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传统含义。
如在《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课中,除了在引领学生对印象派画作进行欣赏之外,教师要注重从画派的风格,画作的光线运用上进行结合和鉴赏,但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从印象派画家本身出发,从情感教育为落脚点,讲述画家的创作环境,创作背景和创作思路。以著名印象派画家梵高为例,为什么梵高热衷于向日葵?为什么梵高热衷于明亮的黄色?为什么梵高要自残切掉自己的耳朵?还有世纪未解之谜梵高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其实这些问题的探索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印象派画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产生深刻的思考,他们会从这些人的经历中,看到那个时代的发展,看到那时候画家的生活,会对绘画产生新的理解,甚至是对于梦想,对于理想产生新的思考。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名作之所以为名作,皆是因为他们从特殊的形态中,展现出普世的哲学道理。从这些层面上来说,利用好教学素材,可以使美术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设代入感教学环境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我们所熟知的5G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代入感教学环境便是类似于5G一般的创新表现。
通俗来讲,5G带来的最大变化使是虚拟环境,是人工智能,同理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借用这一概念,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打造一个虚拟环境,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的魅力,感知美术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余课堂产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教授,采用新颖的方式呈现,而且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如在学习《书法》一课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对书法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同时介绍经典书法作品和相关人物内容,再加上书法练习作为课堂实践和课后作业等诸如此类。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书法学习有全面了解,同时也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此类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热情。而通过情感教育模式来打造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古代学堂的模式,从大环境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和形式感染,让学生尽快进入情景进行书法学习,通过毛笔,宣纸,砚台,镇尺等物件,加以讲述方式和语气对古人进行模仿,声情并茂讲述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到现阶段的简体字,每个阶段的字怎么写,分配学生以不同年代进行临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时代的变迁。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感悟到古今演变和汉字的魅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可以使情感教育从遥远的古代,拉近到现代,让古今有交融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距离的缩进,满足亲身感悟的体验。
3.积极采用多途径教学方式
所谓声情并茂,是为了让情感教育更能发挥作用,因而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对新媒体手段进行了解和运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运用到美术教学当中,因此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富有变化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多途径教学方式,以更好的实现对作品内涵的讲解,情感的剖析。
如在学习《江南园林》和《现代建筑》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图文并茂的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作为课本,书上呈现的照片势必是有限的,不能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阐释,因此教师此时利用多媒体电脑或者投影的方式,将实先准备好的图片素材进行展示,就可以达到全面了解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再如学习《绚烂的民族服饰》一课时,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各民族服饰的特点之外,还可以通过找寻音频的形式,播放各民族不同的民谣和语言,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服饰的印象,另一方面音频作为补充和辅助作用,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民族服饰的魅力;又如在学习《美丽的西湖》时,通过现有的素材,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一个美丽的西湖景象,但是却又不会那么全面。一年有四季,那么西湖的景色便也是有着四季之分,同时西湖景色秀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这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网络找寻相关素材,用ppt或者视频形式,将西湖之美丽多方位呈现,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上的共鸣。
结束语
美学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死记硬背或仅仅为了完成学业,美育是伴随人一生的存在,是一个人审美能力和人生态度的表现。因而在初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件重大而极具价值的事情,能否正确的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进而对艺术产生共鸣是教师肩上的责任,也是教师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设代入感教学环境,积极采用多途径教学方式,或者其他途径,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意义,探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策略,是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正确的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感受到美术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京梅.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7(13).
[2]吴德学.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