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灵活有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凝炼 意境 结构 语言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小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文中推荐了的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灵活有效的授课方法。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古诗的直观美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披文入情,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一个深层文艺心理和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鉴赏是最为重要。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把握内容,领悟古诗的结构美。
古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受格律要求,字数的限制,有时为了强调某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常有倒装、省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把省略的补上,把颠倒的顺序倒过来,使之与现代语言习惯相接近,使学生容易理解。
在诗中因字数所限而省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句,教学时可由“疑是银河落于九天”而换成“疑是银河从九天落”。有的为了照顾押韵、平仄等问题,把词序句序颠倒的,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古诗的语言相当精练,有些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而小学生语言的特点则与此有一定差异,这样对理解诗意就造成了一条鸿沟。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定的坡度,进行合乎逻辑的补充和连缀,把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把含蓄的地方体会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中省略了诗人的三个问句:“师往何处去?”、“采药在何处?”、“在山的何处?”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安置”好这些问句,必将较能顺利地理解全诗的意思与诗人的感情变化。
掌握古诗中的这些特点,将古诗“善意的改造”一下,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意,为将来灵活地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四、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真实写照。诗歌语言形象精炼,富有表现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心。”
古诗的语言美,主要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灵活有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