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作为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的存在,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措施,从某称程度而言,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物理教学知识,也要基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物理现象发现美、感受美。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美育;渗透策略
引言:国外著名雕塑家罗丹曾明确指出,美无处不在,对于人们而言,不是缺少美的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研究。诚然如此,物理学科知识构架体系中,美的光芒处处闪烁在物理教材中,宇宙万物,从宏观角度到微观角度,从形态到色彩,从结构到属性,从量变到质量等现象,皆体现了物理本质之美。教师应积极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并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美,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1.物理教材中存在的美育因素
1.1人格美
在物理教学中,其内容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他们伟大的生平事迹本身就是一部良好的美育教材。比如构建经典物理的牛顿;又如富兰克为了证明雷达与普通静电一致,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风筝饮下雷电的“费城实验”;还有法拉第身心电与磁之间是对称的,认定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通过十年的努力,发现了磁电感应现象。这些事迹都彰显了物理学家的人格美,激励着学生物理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物理领域的积极性。
1.2 和谐美
和谐美的概念即相互间的协调导致整体呈现和谐美。和谐美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恰到好处的美,物理学家认为,物质世界自身以及物理理论的统一,对应乃是整个宇宙的和谐反应。如精美发射与漫反射,本事相互相斥的两种现象,却被证实为一致、相关。通过和谐美的引导,加强学生物理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观念。
1.3 简洁美
简洁美即在特定的条件下,物体被组织的最规则、良好和具有极大程度的简单化,简洁明了的形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在物理教材中,简洁美无处不在。物理学家研究表现,物质世界丰富多话语,但蕴含的规则和基本规律却十分简单。回顾物理整体知识理论体系、规律、公式,都体现了逻辑上的简单美,不仅可是加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样也是推动学生逻辑推理的有效手段。如:牛顿只用了几条较为简单的定律,将物质世界复杂、繁琐的运动现象进行概括,在宏观低俗领域呈现了令人震惊的简洁之美。
1.4对称美
对称美即物体整体各部分之间,其内容存在相称、对应现象,如空间上和谐布局,又如时间上节律协和。对称带给人们一种均衡的美感。物理学家解释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构成、应用以及转化规律的对称性,进而产生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
2.美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策略
2.1基于学习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发现美
审美教育侧重与形象性、情感体验性,让学生在参与物理教学中发现美。在学生发现美的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加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基于探索兴趣为基础,提出抽象枯燥,转为形象情感,强化学生心理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从某称程度而论,物理兴趣与发现美,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定义。教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物理蕴含中的美,反之利用发现美的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美育有效地将教学措施转化为引导、发现,强化物质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美育渗透,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基于内部诱因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光、电、力、热的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利用美育素材,利用多元化策略,满足学生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美,渗透美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认知,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2利用多元化措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美育是一种形象化教学,通过美的事物的生动、可感形象为基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不仅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知识转为形象,也是满足学生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认知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渗透美育的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利用电教化手段,化抽象与形象,提高学生直观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授“物态变化”这一知识点时,物理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的视频、图片等方式,提高学生直观体验,加强学生情感认知,利用探索贯彻始终,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美。例如,在冬天中,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以及西藏的雪上等,不仅呈现了物理现象,也满足了学生美的需求,将过程从枯燥转化为形象体验,化无形为有形,降低思维难度的同时,拓展学生美的感知,彻底落实美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物理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各种美,教师应积极挖掘美,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发现美,不仅实现了美育教育,也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物理知识理解,拓展学生物理思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加快形成。
参考文献 :
[1]张长宝 . 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意义[J] .
学园 ,2012(16) :155 .
[2]袁醉乐 ,江大华 .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初探[J] .
1994(4) :66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