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项目式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期   作者: 朱剑锋
[导读] 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
    摘要: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我们所说的考本、师本教学,进而出现了短期行为的、分数优先的“功利化”课堂。生本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程式化教学的束缚,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方针下,逐渐走入小学课堂。本文将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教育;科学项目式教学
        引言: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教育理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下面以数学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平均分配与平均数
        平均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学习的内容,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搭配较为抽象的理论概念,让学生们感到苦恼。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操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摸索如何做到平均分配,进而学会怎样计算平局数。
        实验一:
        实验道具:象棋一副(32枚棋子),跳棋一副(60枚棋子),天平秤一座
        实验目的: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配
实验过程:1.让学生利用天平秤测量每一粒跳棋的重量(可以多个学生同时测量,节省时间);然后记录下数值。让学生A,将全部60粒跳棋均匀的分给6个学生。分配结果:每个学生拿到的跳棋数量都是10粒。
2.将32枚象棋和60粒跳棋混合到一起,再让学生A将全部棋子均匀的分给6个学生。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3.明确平局分配的概念,衡量物体个数与物体质量对平均分配结果的影响。
        实验二:
        实验道具:象棋一副(32枚棋子),跳棋一副(60枚棋子),天平秤一座
    实验目的:平均个数计算
实验过程:从60粒跳棋里拿出4粒,再从32枚象棋里拿出2两粒,然后混合到一起,让学生A均匀的分配给两位学生。由于受实验一的影响,学生A已经知道每一粒跳棋和每一枚象棋的重量,因此按照棋子的平均个数完成分配。
        实验三:
        实验道具:象棋一副(32枚棋子),跳棋一副(60枚棋子),天平秤一座
        实验目的:平均数计算
实验过程:从60粒跳棋里拿出7粒,再从32枚象棋里拿出3两粒,然后混合到一起,让学生A均匀的分配给两位学生。这时候学生A会如何去做?由于并未限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A从重量的角度进行考虑。
        总结: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结合上面三组实验我们发现,当所有实验对象重量相同时,我们可以从数量出发做到平均分配;当重量不相同是,就需要引入平均数概念,从测量数据的角度出发,得到平均数,然后应用回平均分配。
        二:发散性思考
        小学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所以,针对大部分小学生,重点不是难度,而是熟练度。正所谓熟能生巧,任何数学技巧,都是在熟练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巧妙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一)“火柴棍”拼阿拉伯数字:
        对于数字的学习,学生往往倾向于记住每个数字的写法,0-9十个数字通过组合,可以得到无数种新的数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很机械的记0-9这十个数字,忽略了它们之间更深一层的联系。下面是用火柴棍拼出的数字:
       
        思考:如何通过“增加”或“减少”火柴棍数量,使一个数字变成另外一个数字呢?
        例如在数字4的基础上,增加两根就变成9,增加三根会变成8;再例如数字8,减少一个会变成0或者6或者9。这种是比较简单的,下面我们增加点难度。
        思考:在某个数字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改变”一根火柴棍的位置,使一个数字变成另外一个数字呢?
        例如数字6如何变成9;数字2和5如何变成3。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数字与数字通过“改变”火柴棍的位置而产生的联系。
        (二)“挥动火柴棒,生活大不同”   
        利用火柴棍教学加减法运算,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生机盎然。
       
        如上图所示:移动一根火柴棍,使上面的等式成立。
        按照正常的思路,19-8+6,显然不等于5。那么怎样通过移动火柴棍让等式成立呢?仔细观察发现,通过“移动”火柴棍的位置,可以使一个数字变成另外一个数字,例如图中的数字19,移动一根火柴棍,可以变成16;拿掉一根火柴棍,可以变成13。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个等式可以演变出很多结果,如:13+8+6=3;18-6+6=3;19-6+6=9等等,这是火柴棍数学的奇妙之处,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数学运算本身,那就是使这个加减法等式成立。既然只能移动一根火柴棍,那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数字是不变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改变数字和改变运算符号这两个方向来思考。
        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教学的理念,小学教育课堂设计,应侧重于实验教学,尽可能的减少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的研究、总结、探索,让生本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捷飞.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应用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30.
[2]张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0):3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