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公共空间建筑设计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唐方
[导读] 摘要:体验式消费时代,酒店行业注重公共空间建筑设计,这既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又能加深消费者对酒店建筑印象,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意境(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摘要:体验式消费时代,酒店行业注重公共空间建筑设计,这既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又能加深消费者对酒店建筑印象,为其带来良好体验。本文以北京海悦城皇冠假日酒店项目为例,重点探究入口空间、大堂空间、中庭空间、廊道与露台空间设计要点,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独特的思路,从整体上提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水平。
        关键词:酒店;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
        皇冠假日酒店位于北京房山新城良乡组团06街区的商业金融用地(地块),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高度米。实际上,该项目设计用地空间较紧张。客房量是酒店营收的重要部分,公区面积是酒店品质的保障。现有的设计条件内,为提高酒店建筑空间的使用率,迎合新时期主流消费趋势,推崇建筑空间的复合使用,从而满足不同客人不同场景的使用。推动酒店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入口空间设计
        1.1构成要素
        酒店入口空间属于综合性空间单元,构成要素包括雨棚、车道、人行道、景观环境。星级酒店的主入口需要设置三车道,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人行道路保证1.5米宽,靠近主入口一侧,与车行道分开;员工后勤入口,结合自行车坡道设置,方便员工上下班打卡。本项目的主入口采用下穿车道的设计手法,既节省了酒店落客区的交通面积,又可作为酒店大堂的延申,增加客人的体验感。
        1.2设计要点
        入口空间设计,重点考虑客人的使用感受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本项目一反常规,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营造宜人的小尺度空间,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馨,让每位商旅客人放松身心,感受精品酒店的舒适环境。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要点一,入口空间与环境关系。客人通过下穿车道进入酒店大堂,下穿车道与酒店大堂统一设计,作为大堂的延申,客人提前感受到酒店的温馨氛围。以此为导向妥善处理入口空间与环境间关系,真正满足消费者身心放松、压力缓解需求。设计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北京春秋多西北风,下穿车道容易形成风洞效应,我们对入口方向进行微调,并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挡墙、高大乔木,巧妙的解决风洞效应,又能形成对景。在落客区正对面设置流动的水景幕墙、绿植,让消费者从视觉、听觉切身感受自然环境,进而释放身心压力。
        要点二,调节入口空间大小。入口空间高低度及宽窄度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说,空间高度/平面纵深约1.5时,能够带来强烈舒适感和亲和力,最大程度消除客人的不安感[2]。本项目的建筑高度受限制,我们把一层下沉1米,酒店大堂仅有5.5米层高,净尺寸仅有4.2米,平面纵深8米左右。这种空间尺度适合不同功能的小尺度空间。
        要点三,彰显文化属性。对于来自外地的酒店客人来说,普遍存在地域文化敏锐感知倾向,所以酒店入口空间精装设计中,增添当地文化元素,使酒店客人尽快融入新环境。
        要点四,优化入口界面渗透效果。酒店入口空间又被称为内外环境过渡空间,如果衔接地带过于生硬,那么客人内心抵触情绪和压迫感会不自觉产生,进而影响接下来的度假体验。基于此,酒店入口界面进行柔化处理,采用大量的曲线条、木制元素、景观水,绿植。
        2.大堂空间设计
        2.1空间分配
        酒店大堂空间在整体建筑空间中起到枢纽作用,大堂空间直接通向休息区、商务区、前厅区、电梯区、公共区(关系如图1),其设计效果间接反映酒店经营管理水平。就大堂空间而言,其组成要素包括地面、顶面、门窗、陈设、壁饰、装饰、绿植等[3]。站在酒店客人角度来分析,大堂中心是必经之地,大堂空间设计工作直接影响空间氛围、酒店品质,最终关系到酒店客人满意度,基于此,设计时以客人为中心,接待台采用岛式的手法,让客人办理入住手续时有一对一的尊贵感。大堂吧、行政酒廊结合设置,功能的符合使用,进一步提升使用效率。
        2.2设计要点
        休息区设计时,其面积约占大堂面积百分之十。休息区供酒店客人等候、休息,其中沙发数量按照客房数量的10%设置,休息区空间大小适当增减,沙发多在区内四周环置。休息区布局相对灵活,且空间塑造丰富多元。休息区与大堂吧相通,人们在大堂吧享受酒水、餐食服务。前厅区又被称为服务区,该区域兼具服务和管理功能,为在该区域起到引流作用,设计人员应在显眼位置增设导向标语,并合理安排接待人员,确保前厅区有序运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等待时间。本项目在二层设置600平米宴会厅,宴会前厅6米宽,既可满足宴会疏散,又可摆放酒水茶台,供宴会人员休息洽谈。电梯区是酒店客人频繁接触的交通空间,为打破以往电梯间沉闷气氛,将其透明化设计,增添电梯交通工具趣味性。此外,从实用性、功能性等方面精细化考虑,适当扩大电梯空间,并在厅内设置镜面、收纳盒、座椅,确保乘梯者享受便利服务。
 
        图1酒店大堂空间与各区关系
        3.中庭空间设计
        3.1功能及形态
        中庭空间功能体现在娱乐休闲、环境调节等方面,酒店客人在良好气氛中增进人际交往,切身感受中庭空间魅力,以此消解不良情绪,使身心状态保持最佳。中庭空间形态多样,基于几何形态予以分类,即规则形状和非规则形状两类。基于空间位置划分类别,即中庭、边庭、夹庭,中庭受外界影响较小,能够满足酒店客人集会、休息、洽谈需求;边庭空间注重环境融合性,一定程度上满足风景欣赏需求,是休憩、交谈最佳场所;夹庭空间指建筑物之间狭长地带[4]。除上述两种空间形态外,中庭空间还具有分隔、渗透等状态,以此强化建筑空间层次感,增进各区间联系。
        3.2设计要点
        中庭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客观分析影响要素,结合所在环境、整体建筑风格细化设计方案,以此优化中庭空间尺度,营造良好的中庭空间形态,使中庭空间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本项目酒店客房围绕至四周布置,中间空出的空间设计为中庭,我们把健身、泳池设置于此。由于酒店的冷却塔也设置在酒店的中庭区域,我们采用曲面线条,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板把泳池顶部、冷却塔包裹在内,形成独特的景观造型,客人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泳池空间、泳池派对空间,更可以使得客人可以从走廊看向内院中庭。中庭空间曲面造型加上适当位置摆放绿植,通过景观精细化设计加强人与自然要素间联系,烘托现代气氛,从整体上提升酒店建筑档次。中庭空间与公共空间渗透式设计,为酒店客人提供活力满满的共享空间。
        4.廊道与露台空间设计
        4.1廊道设计
        廊道是走廊和通道的统称,廊道空间起到连接、过渡作用,它属于交通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供酒店客人及专项服务人员使用。酒店内除公共廊道空间外,专门设计货物输送廊道、服务通道、垃圾运输通道以此体现酒店经营管理专业性,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酒店建筑总面积固定,廊道面积过大,意味着其他空间可利用面积减少,反之会影响廊道空间功能效用发挥。基于此,本项目规划限高≤24米,为尽可能多的排布客房,采用非常规做法,在满足基本使用需要的前提下缩小廊道空间面积,避免出现空间浪费现象。正常来说,国际五星级酒店,单边廊>1.5米,双边廊>1.8米,走廊净高≥2.4米。由于廊道通过力较强,考虑到这一空间安静度,在廊道顶部安装降噪装置,尽可能减轻客人在廊道空间的焦躁感。
        如今,现代酒店廊道空间功能丰富化,这一空间起到内外环境衔接作用,满足客人观景、休息等需要[5]。从某种意义上来将,廊道空间属于复合型空间,其设计风格多样,能让酒店客人记忆深刻,并产生流连忘返之感。廊道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楼梯,本方案设计中,把宴会厅一侧的疏散楼梯设计成优美的曲线,形成一个特色的婚礼廊桥,是结婚的理想打卡点。
        4.2露台设计
        露台空间是典型的过渡空间,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内外部空间衔接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露台空间是客人度假行为实践基地,所以设计人员要基于客人心理需求和行为倾向精心设计,将假日型酒店特色优势全面显现。与一般屋顶平台相比,假日酒店优点表现在五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空间与环境有机融合。客人根据环境体验需要灵活设置露台,营造层次性、丰富性空间氛围。第二,扩大观景视野。假日酒店客人在露台上观望,将多角度风景尽收眼底,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心境,这对豁达精神培养有重要意义。第三,彰显环境效能。假日酒店的很多客人渴望亲近自然、追求绿色及和谐,酒店露台空间能够满足客人这一诉求。设计人员将空间打造成花园,让体验者置身于大自然,使其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第四,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作用。绿植隔热、保温性较强,这能为客人提供适宜温湿度。加之蓄水池效用显著,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水资源,这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战略实践要求。当前设计人员对酒店露天空间设计时,根据整体风格、空间类型打造伸出式、退台式等露台空间,为解决地块北侧住宅日照问题,酒店四至六层北侧采用退台式设计。退台用作北侧客房的景观露台,解决北侧客房与住宅区的对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建筑项目逐年增多,落实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工作于细节,有利于彰显酒店文化魅力及酒店良好形象的有效树立。结合酒店建筑项目研究入口、大堂、中庭、廊道与露台等空间功能及设计方法,以此增强现代酒店吸引力,为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助力。
        参考文献
        [1]谭红颜.城市小型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语言探索[J].西部皮革,2020, 42(06):139.
        [2]汪泱.探究酒店公共空间的流线关系和布局[J].城市建筑,2019,16(11): 29-30.
        [3]康正玲.酒店室内设计的问题与解决[J].艺术教育,2018(13):168-169.

        [4]赖长强,巫细波.基于GIS方法的特大型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基于广州酒店POI数据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8):66-74.
        [5]郑佳树.酒店式公寓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0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