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所起,一往而深。
——题记
“群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 ,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当我自己也踏上了本来觉得遥远的“群文”教学之路时。回顾自己几年来与“群文”结缘,仿佛就如同与“群文”展开了一场唯美的爱恋。
一、缘起——魂牵梦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想与“群文”初识,源于一次小学语文“千课万人”名师名家课堂观摩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蒋军晶老师在课堂解析环节上提到了“群文”一词,让我觉得新奇而又神往。要知道对于还在钻研怎样才能讲好一篇课文的我来说,在一节课40分钟里要带领学生读三篇以上的文章,那是多么大的冲击啊。活动后,“群文”这个词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便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关于群文的书,同时上网查找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渐渐的我了解了群文,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二、相知——初尝甜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把“群文”之火在烧遍大江南北的语文课堂之时,也点燃了我心中的阅读教学热情。从此,我与“群文”相约,开始了粗浅的研究和甜蜜的尝试。
㈠围绕议题,精心组文,众里寻他千百度。
“群文”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一组(三篇或以上)的文本,是不是所有符合议题的文本都可以组合?什么样的文本可以组合在一起,又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组合呢?这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议题一经确立,那选文就要紧紧围绕议题开展,切不可杂乱无章。我在教学一年级群文阅读课《读儿歌 识动物》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们年龄小,识字量少,因此,儿歌这种短小,朗朗上口的形式更易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同时,小动物又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深受他们喜爱的内容。因此,我确立了这个议题——读儿歌,根据儿歌,认识小动物的样子和特点。那么多的儿歌,是不是随便几首写小动物的组合起来就可以上课了呢?我在课前也认为组文很容易,可真正实践起来我就深刻理解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的含义。课前找了许多的儿歌,通过阅读,我发现,有的儿歌中的小动物隐藏的深,孩子们读后不容易发现;还有的儿歌中没有点名小动物的样子和特点。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比对,最终我确定了四首儿歌。并将《大公鸡》最为第一篇儿歌。上课时首先通过看图片猜动物的形式引出儿歌,再借助图片和儿歌说出大公鸡的样子和特点;利用同桌两人拍手读,跟着音乐节奏读,带着动作表演读等形式读《小蜻蜓》、《大花狗》、《小花猫》这三首儿歌,并找到这些小动物的样子和特点。最后让孩子们在说收获的基础上,了解原来可以把小动物的样子和特点写在儿歌里,并通过出示小青蛙的图片激发他们自己创作儿歌的热情。孩子们都踊跃举手发言,有的用上了拟声词“呱呱在唱歌”,有的说“身穿绿衣裳”,有的兴奋的还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课堂气氛特别的热烈。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以上是自主确立议题并选文。如果议题和选文已经固定,那么怎样安排,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儿童诗里的声音》一课时,有一篇选文《巴喳巴喳》就比较特殊,全文没有出现一只小动物的名字,却通过拟声词来表现它们,但这些拟声词又很隐晦,通过读这些词语直接对应到小动物。
因为是固定的组文,换是不可能的了。而我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们认识拟声词。仿佛不提小动物也可以,我认为既然是认识拟声词,那么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是模仿谁的声音的。因此,我就将这篇文本安排在最后一篇阅读,其余三篇是通过读——找——仿形式开展阅读的,这一篇我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一生读词模仿——其余学生听声猜动物的形式开展阅读。并提出大家能猜出动物,就说明你模仿的像,当场给予奖励;能猜出的同学说明听的认真并动脑思考也要奖励。课堂上当我的话音一落,孩子们们的情绪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他们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有的在积极的模仿,表情丰富,动作精彩;有的在专心致志的猜,忽而因没有答案而眉头紧锁,忽而又因为猜出而高兴的手舞足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怎样组文,不管用什么方式呈现,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所得,有生命的成长,就是最本真的课堂。
㈡紧扣课标,渗透策略,衣带渐宽终不悔。
“群文”要在一节课内阅读一组文章。学生的阅读量非常的大。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的策略。学会默读、跳读、挑读、扫读等阅读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新课标对低中高学生在阅读上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因此,教会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就不单单在“群文”课上,更应潜移默化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
⒈默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分五个阶段开展默读策略的渗透;第一阶段:我指导刚入学的学生可以用手指着书上的字大声读,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年龄小,这样读可以做到不多字也不漏字。第二阶段:要求学生不用手指着,只用眼睛看着大声读,但是可以速度慢一些。第三阶段:可以眼睛看正常声音读。并要求学生读正确,即读课文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第四阶段:小声读或轻声读,同样做到读正确。但这个阶段读课文要做到“四不”——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破词(一个词语连着读,不能读断)。在以上训练夯实后,也到了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第五阶段:学习默读。此阶段的默读只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只用眼睛看在心里读就可以了。不要过分强调速度。第六阶段: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心想,速度快。默读的速度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训练才能逐渐有所成效的。同时默读一定要伴随着教师的问题进行,也就是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为了默读而默读。这样就失去了默读的意义。
⒉扫读——是像扫描仪那样,一目十行,一目数行地读。当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粗略掌握文中大概内容时,就可以用扫读的方法,截取留着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语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时要求学生抓关键词时,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也可以采用扫读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去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⒊跳读——是跳跃式的阅读,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带着问题读文本,只撷取文章中的关键部分,寻找问题的具体答案,一旦找到了问题的具体答案,便立即停下来,跳读法也是快读的一种形式。这种阅读方法也能帮助孩子较好的实现阅读量增高的需求。
群文如最醇的酒,纵然经历时光的洪流也不会改变,反而在岁月沉淀中更加醇馥幽郁。群文如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众多教师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要去这个浩瀚的世界里一探究竟。群文之于我就如恋人,而我终将与之相守。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
万紫千红,我独爱群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