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疫情为机遇,唤醒学生自律潜能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臧春霞
[导读]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生被迫居家学习,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助教”,老师变成了“主播”。
        摘要: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生被迫居家学习,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助教”,老师变成了“主播”。没有老师和同伴面对面的交流和相互鼓励,家庭环境相对舒适,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样的境况下学生若不能自律,那学习成效将会大打折扣。鉴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对在疫情期间如何唤醒学生的自律潜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自律;榜样示范;家校合作
        一、借力家长,榜样示范
        孩子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但却极可能会长成我们的样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只有高度自律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高度自律的孩子。
        杨绛先生也曾说过:“我体会到,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见一斑。
        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学习,势必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原因之一便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当有的家庭因为孩子长期居家而“鸡飞狗跳”之时,有的孩子却借此机会弯道超车,各方面成绩突飞猛进,收获成绩的同时,更收获了自觉自律的优秀品格,家庭关系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说起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我们班的于博睿妈妈写到“……我们家从我记忆起就没有过晚起的经历,这和我的爸爸妈妈教育有关,清晰记得有一次我上初中的时候,周末我对妈妈说:‘可不可以让我睡到自然醒,感受一下睡懒觉的滋味?’结果早晨到点就醒,想睡懒觉都难。通过这段时间的居家生活,于博睿也形成了一些习惯:早起跑步的习惯;背国学、背古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帮我做家务的习惯等。我告诉他,只有现在让自己每天都充实,长大以后才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这个特殊的超长“假期”,孩子脱离学校这个大环境,还不能外出接触更多的人,家庭成了孩子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成了孩子天天面对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生活即教育,唯有借力家长,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自律潜能。
        二、任务驱动,唤醒自律
        说到教育,教师更专业。孩子更愿意接受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指导。延迟开学,教师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指导家长消除孩子居家的烦恼,唤醒孩子的自律潜能,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让学校的教育隔空不隔爱。
        “停课不停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付出比在学校授课更艰辛的努力。疫情之初,不能按时开学,这是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孩子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很多老师在观望、在徘徊。教育不能等,没有时间观望和彷徨。需要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居家学习真正发生,必须有可行的办法指导学生自觉自律,学习才能落地。
        加强线上线下教研,改变备课模式。疫情期间我们线上线下教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疫情期间开放的教育平台上的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撰写观后感、论文、案例等活动,组织教师线上集体备课,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加速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线上教学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如果按照之前的课堂模式教学,教师看不见学生,连麦用时过多等原因,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唤醒式文化”背景下的“唤醒式课堂教学”改课,教学设计转变方向,在“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教学内容等,利用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设定与学习目标匹配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设计学习任务,用任务群驱动学习,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借以唤醒学生的自律潜能。
        延期开学之初,学校就制定了详尽的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对老师们使用钉钉、微信直播等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技术培训,线上学习、线上研讨、线上备课、线上直播、线上批阅作业、线上检测等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线上征文、线上班队会、线上家长会、线上家访、线上学生项目研究指导、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爱国教育等主题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老师们的“宅居”生活成了沸腾的网上教研,网络平台成了老师们的“新型讲台”。在种种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律潜能开始被唤醒。
        三、自我管理,形成品质
        研究资料表明,发展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任务。早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完全依靠他人来管理自己的世界,发展到获得必要的能力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世界。也就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引自《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因此,支持儿童获得自律能力可以让他们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世界,获得胜任感、增强孩子做事的自信心。
        由于中小学的延期开学,很多孩子处于居家学习状态。有的格外自律,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却放纵自我,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线上检测发现原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王同学各科都考了三、四十分左右,通过家访得知王同学利用上课有手机的机会游戏成瘾,经常是把老师的课挂在一边,自己玩手机,应付作业,老师家长都不知道。而于博睿同学恰恰相反,从小受妈妈的影响,他很早就有了自律的意识,这次疫情对他的生活起居,学习等各方面都没有消极影响,反而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每天5:20准时起床跑步,6:00早读,背诵国学……一天的活动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各科测试成绩也都近满分。
        自律的人一定具有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需要从小练习。疫情期间,孩子的行动相对比较自由,自主的时间充裕,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孩子自己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和生活学习计划单。时间表和计划单由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结合学校要求自主制订,家长和孩子一起规划,几点起床、几点用餐、几点学习、几点锻炼、几点做游戏等。让孩子明白,在家也要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做事有计划,慢慢养成自律好习惯。
        孩子自律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几天就能养成的,不要急于求成。大而空的计划很难执行下去,需要老师家长帮助孩子把目标进行分解,把一个看似很难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一实现,降低难度,让孩子有信心。孩子每完成一个目标就收获一份快乐,有了成就感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坚持下去。我班有一个国学兴趣小组,学生要背诵国学题库里面的上千道国学题,咋一看很难实现,老师把题库的题目进行分解,要求每天只背诵20道题,建群打卡记录,大家相互鼓励监督,坚持到现在,背完了这上千道题目,经过这些天的坚持,大家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论有什么事情,每天都坚持背完。学生再回头看自己背过的题,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信心倍增。所以好习惯坚持下去就是自律。
        疫情之下,家长复工复产,很多孩子独自居家,有了自己做主的机会,学校、家长、老师借此机会唤醒孩子自律潜能,让孩子体会到自我管理的乐趣,形成自律的内在动力。由内而外的自律才是真正的自律,这种自律的优秀品质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这次疫情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新生态。疫情危机之下,借助家长的力量,家、校、人合一,才能唤醒学生的自律潜能,催生孩子由内而外的自律,成就孩子高质量的人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