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真我风采,还原课堂真实    ——对话教学中释放学生真实情感,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俞慧铭
[导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摘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些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对话的低效,甚至无效,直接影响课堂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本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从平等对话、理性对话、真我对话、情感对话四个方面对新课程下对话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一些浅薄的想法。
        【关键词】对话;平等;真实;理性;真情
        本文旨在以笔者日常对话教学经历为依托,探求学生真实心理,让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由心而发,率性而言,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建立民主关系,开展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互重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民主对话课堂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其关键在于要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那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以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课堂上的质疑问难,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去“追随”学生的问题,或让学生讨论,或由学生阐述自己的学习见解,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即使学生提出十分幼稚甚至荒唐的疑问,都不应用贬斥嘲笑的态度进行否定,而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呵护学生的自尊,用启发性的话语给予智慧的启迪。
        再次,尊重和理解学生要做到变“由教而学”为“依学而教”,学习以个性的经验为基础,以深入的思考作铺垫。例如我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课时,在课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屈辱,要求学生查找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在课堂交流中,在了解了日军的暴行后,我问学生:“站在历史的面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一位男生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说:“我长大了要把日本人都杀了,报仇雪恨。”一说完,全班都笑了,他也低下了头,而我却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了他:“你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你非常爱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接下来我反问学生:我们可以这样做吗?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样的直露感情、率性而为只是一种肤浅的不现实行为。然后顺势而导,启迪学生深切认识到只有强国才能不受欺负。
         (二)营造安全心理氛围,激发真实对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动机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学生才能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很有可能在进行探究、对话时由于各种原因保留自己的见解,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出现“随大流”、“虚假话”的对话交流。只有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而大胆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讨论中来,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从而激发真实对话。
        (1)创设融洽的师生对话场境
        在师生对话场境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积极的倾听。其次,在与学生对话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再次,我们可以打破旧的课堂规范,提倡“对话”礼仪。放弃传统课堂上学生须先举手得到允许方能说话等规范,培养学生“听”的礼仪:耐心、积极回应、关注和记录。
        (2)创设和谐的生生对话场境
        首先教师应该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其次,教师可以改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小组汇报模式,将小组汇报模式由一人向多人模式转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内心根植“原来我也可以汇报”“我也行”的想法,鼓励大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敞开自己的心扉。


         (三)巧设多元话题,引领理性对话
        教师在知识结构、经验阅历、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比学生要成熟一些,因此要使学生的认识呈现出层层递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的特征,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辅助。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对话中,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巧设话题,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共同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思考。设计问题的基本原则为:对话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内容可以填补学生当前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空缺,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执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课,在讲到东西部差异显著时,我出示了西部地区十分落后,不够发达的资料后,设问:你能帮西部想想办法,如何开发西部?当学生各抒己见说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设问,“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样设计体现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理念,能使学生掌握越来越多既丰富又有一定深度的知识。
        作为对话的引导者,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好自己的价值引导作用。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把学生价值取向的车轮,从消极、黑暗、阴冷的车道上引导到健康、积极、有意义的阳关大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机智地及时关注、引导其他学生对其做出的反应,采取发问、反问、诘问、追问、深问等提问方式,将全体学生引入具体的认知情境。
         (四)步入生活世界,触发真情对话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因此,对话教学设计一定要面向“源头活水”,使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理应成为对话式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只有让对话回归生活,才会触动学生心底的那潭“死水”。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应使对话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本身又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知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得到真正的陶冶。
        让对话走进学生的生活,本人在不断地探索中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成引玉之砖:
        1、教学要从单纯的课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要对学生身边的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全面的开发、合理的利用,并予以密切的关注。
        2、对话要从生活中取材,对话必须与每个学生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使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理想与现实整合,否则对话很难沟通与维持。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来引发学生的话题与生活感悟,引发积极的思考与对话,从而使学生从心底释放情感,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3、对话教学还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以适应学生成长性或发展性的特点。如教学《多种多样的社区》这课时,在教学理解社区功能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在学生所在小区作为学习本课内容的依据,如:调查兴越小区的社区类型、功能、特色等,让学生步入自己的生活世界,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变化,触发情感对话,动情产生共鸣,更好得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追寻着新课程的脚印,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情境,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对话关系,在课堂中科学地实施对话,合理创设对话情境,科学地把握新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真谛,使师生在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体验对话的乐趣,在课堂中激发真实情感,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1)吕渭源:《教学改革的走向》,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2)邱雪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苏州大学,2011.
        (3)许忠宇:《实验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组织策略》,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