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升时政类新闻质量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白宇航
[导读] 摘要:当前,面对新形势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电视媒体和新闻记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大庆油田文化集团电视中心综合采访部
        摘要:当前,面对新形势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电视媒体和新闻记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地方台时政新闻,如何提高新闻质量,提升电视收视率,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关键词:时政新闻;质量;问题;对策
        1 前言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宣传发布当地党委政府方针政策、树立领导人良好形象的重任。时政新闻通过简洁的语言,明快的画面,直观的表现手法,及时、快捷地发布有关消息,使党和政府的有关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呈现到群众面前。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媒体理应把做好时政新闻当成重中之中来抓,并不断主动探索、自觉掌握时政新闻的规律和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可视性,使时政新闻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政信息的窗口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2 时政类新闻存在的问题
        时政新闻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具有较大信息量的新闻类别,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却一直总在市民的重视和认同上存在问题。为什么时政类新闻受欢迎程度降低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报道方式千篇一律
        以会议新闻为例,不外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会议,谁主持、谁讲话,会议指出、领导要求、大会强调等等。新闻要素是都具备了,但是往往成为了“ 新闻八股”,面对这样“ 八股”味道浓厚的新闻,老百姓自然没有兴趣。
        2.2 报道形式过于程序
        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类时政新闻中,程序性内容几乎是必不可少。但事实上观众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内容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些程序性内容如果经常出现在报道中,就会使观众产生习惯性信息麻木,难有兴趣或耐心看或听下去,长此以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3  报道内容挖掘粗浅
        新闻本身就应该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需要记者从中发掘主题,发现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很多记者往往是摘文件、抄讲话,满足于一二三四的依次罗列。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没有重点,把有价值的内容埋没于一大堆作用不大的材料中,观众自然不会喜欢。
        2.4 报道语言古板干瘪
        一些时政新闻的文字生硬,语言古板,缺乏活力,具明显套路化,离生活很远,有时甚至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这样的时政新闻是没人会欢迎的。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从业者的视角出现了偏差,他们寻找和表现新闻几乎都是孤立地站在官方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或很少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致一些问题不被群众理解,即便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事情,他们也不一定买账,传播效果自然就无从谈起。
        3 提升质量措施
        3.1 控制时长,抓住重点进行报道
        好新闻不一定长篇大论,除了党政重大会议,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出席、参加的会议和活动外,一般时长均要控制在1-1.5 分钟以内。这个长度就像每个镜头一般不超过3-5 秒钟一样,超过这个时间,观众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就要求记者紧紧抓住报道的重点,以简炼的语言、饱满的信息量进行有效的传播。


        3.2 立足新闻,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一般观众对时政新闻,特别是会议新闻很不感兴趣,但我们要清晰的看到,县级市的会议大多是贯彻上级精神,绝大多数会议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具体层面,虽然会议的形式教条,但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应该说会议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新闻资源。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记者不仅要会拍会议新闻,而且还能立足于会议本身采制动态信息,深入挖掘会议当中更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从大多数观众需要的角度寻找信息,找出会议精神与百姓生产生活的联系,这样,时政新闻就能更好地发挥传递信息、沟通桥梁的作用。
        3.3 多拍群众镜头,多听群众声音,做好上下结合文章
        一线编辑记者还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在把领导宣传好、党政信息宣传好的同时,增加基层群众的镜头,并多与基层群众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呼声,在有关会议新闻中,记者更要发挥能动性,克服懒惰思想和照搬照抄的陋习,善于抓会议新闻的闪光点,并且勤加思考,在把握时政新闻政治性、政策性的前提下,在适当时机做足做透后续报道。
        3.4 深入挖掘,做深时政报道
        在做活时政新闻、挖掘新闻信息的前提下,时政新闻还存在着“深度化”的问题,即在时政新闻现场之外,去深度挖掘其所蕴涵的新闻信息。如很多会议中的领导人讲话,都有振奋人心的新闻点。当然这也要看新闻采编人员是否有“慧眼”去发现。只有能够发现并抓住这些新闻点,才能拉长时政新闻的“新闻链条”,只有深入挖掘会议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深入发掘百姓所关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时政新闻与老百姓需求的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
        3.5 简化程序性内容,突出关键性问题
        简化程序性内容,突出关键性问题。例如某媒体在报道中用了不少笔墨写了谁主持、谁参加、谁讲话等等,完全是一个进程式的程序性报道,把领导的讲话提纲一一罗列,而群众关注的核心内容不突出,枝枝蔓蔓太多,这样的报道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如果记者就抓住大家关心的几个重点问题,尽量简化程序性报道,突出关键问题所在,把新闻重心放在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对文件进行深入的政策性解读,那么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很有特点、很受欢迎的深度报道。
        3.6 报道方式灵活,语言生动活泼
        时政新闻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具有灵活的报道方式,要让时政新闻一改过去的呆滞刻板,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不仅要让他们觉得媒体报道的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所关心的就是媒体所关注的,而且要让文件、讲话中的书面语言变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使时政新闻尽量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与群众贴近。
        3.7  精心筛选内容,切莫面面俱到
        新闻不是文件、讲话和总结,时政新闻虽然要经常性地报道党政活动,但必须有所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这就涉及到上面所提的,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寻找准确的契合点问题。这要求记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诸多的党政会议活动和纷繁的材料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凸显新闻“核”。
        4 结束语
        时政新闻要突出本土化特色并不是迎合观众心理,而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播报新闻,传达政令;沟通舆论,影响舆论;交流信息,推动社会的功能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地方电视台坚持新闻本土化,是贯彻“三贴近”原则,提高地方台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地方时政新闻“喉舌”和“桥梁”作用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罗以澄,夏倩芳.中国电视新闻性节目:现状、问题与趋势[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