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四个基本环节 着力推进依法治理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时应虎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寿县县委党校  232200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法治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众多的治理模式中,依法治理无疑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依法治理是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矛盾的重要途径,内在蕴含着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是一套完整的闭环,闭环式法治思维逻辑决定着依法治理能力,决定着依法治理效能。
        关键词:法治  法治思维  依法治理  基本环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高不高?主要是看依法治理能力如何?依法治理能力在社会治理中至关重要。如今,社会逐步由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从相信经验、迷信神话向相信科学、崇尚法治转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常时期,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常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治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众多的治理模式中,依法治理无疑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依法治理是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是把好立法环节,做到科学立法。科学立法是根本,法无定法,“依法治理”无处生根。“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正是印证了“立法先行”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的实现在于科学的论证,只有通过科学立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决策的科学性,确保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平稳渐进地推进。只有法理依据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法治理国家,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美丽。


        二是把好执法环节,坚持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关键,执法乱象,“依法治理”难吐新芽见新枝。宪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不能严格执行,那么再多的法条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理更是一句口号,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必将起死回生,再生枝节。加强依法治理,关键在于治理主体首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中的核心力量,更要主动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强调的就是要坚持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员干部带头,历来是我们党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党员就是标杆,干部就是示范,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唯有党员干部带头做到了,依法治理的良好氛围才会蔚然成风。
        三是把好司法环节,确保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保证,裁断不宜,“依法治理”难开绚丽之花。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着重强调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更是依法治理的根本保证,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性破坏作用。加强依法治理,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原则,发挥好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之间的融合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把好守法环节,推进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基石,有法不守,“依法治理”易结不益之果。依法治理旨在引导社会成员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使遵法而行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也是有效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基石。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的守法意识便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的不断增强,自然会促进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反之,必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依法治理有效推进。强化全民守法意识,必须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理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大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引导教育广大民众正确树立权利责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大力营造全民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依法治理内在本质,蕴含着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是一套完整的闭环,闭环式法治思维逻辑决定着依法治理能力,决定着依法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时应虎,1986—,男,安徽寿县人,本科学历,现任职于中共寿县县委党校,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组织建设、文化思想教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