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而如何有效发挥处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作用,并使城市自身的调节能力增强,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自然环境,始终是人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弥补城市调节能力弱的缺点。所以,要深入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有效引入海绵城市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利用资源以及充分地保护资源,最终为我国城市建设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助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中水资源紧缺或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导致该类情况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城市并未建立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而海绵城市理论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对城市建设造成的困扰与为害,各城市已陆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风景园林规划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起始点,结合风景园林规划与海绵城市理论,构建优质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环境。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即比喻该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发生带来的冲击。当地域出现大量降雨时,能够有效吸收、储备、渗透、净化降水,补充地下水及调节水循环。当该地域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时,可释放存储的水资源,使其可以被高效利用,进而提升水资源应用与储备效能。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绿色、环保、生态化,实现地质“弹性”与城建设施“刚性”两者相结合的新型城建规划。
2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意义
2.1有利于强化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风景园林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治理区域空气质量,而且植被还具备一定的水源涵养功效。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中,能够构建出具备海绵城市特点的区域生态体系,充分利用城市周围江河湖泊、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并且将其作为海绵体,实现蓄水、储水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区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将风景园林中的植被、湿地等进行合理规划、筹备,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体系,在保障水文循环顺畅的基础上,可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2有利于修复生态环境系统
在现代城市运行中,城市资源利用率较低,很多城市都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存在,而且有的地区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都很庞大,大量植被被砍伐,直接影响了城市自然海绵体,城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城市病”问题愈演愈烈。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指导下,可以通过科学规划风景园林,修复城市生态环境体系,逐步治愈“城市病”,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2.3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展现城市发展和建设风貌的重要风向标,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展示,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海绵城市理论下,风景园林规划要为城市海绵体系的整体搭建服务,合理控制城市自然资源的开放强度,强化城市透水面积、减少水资源的破坏与过度利用,切实有效保障城市水环境的稳定发展,为区域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有助于城市内涝情况的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能够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出现。一些雨水量大的城市,到雨季后降水量多,若不能及时排出雨水,必将导致城市出现水灾,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受到影响。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出这些雨水,给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以及出行的便利。
3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途径
3.1风景园林水景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园林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首先要求设计师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园林区域的实际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雨水能够自然汇集的低洼地带进行水景设计;同时,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还可以在水景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人工干预手段,比如建设生态河岸或人工湿地,打造多元化的水源供应渠道等,这样既可以完成水体的自我净化,也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地下水、自来水实现景观的水源补给。
3.2公共休闲区域的规划
城市园林景观的特点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这是它与自然野生景观的最大不同之处。(1)要想城市景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设计阶段,最好采用多种形式的微景观组合,考虑到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以保证景观持续观赏性能够增值。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很必要。如:雨水花坛和水池可以利用蓄水结构形成,道路或微型广场可以利用透水路面等技术进行铺设。(2)通过多阶梯形式设计坡地,一方面有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居民的游玩和休息提供空间。
2.3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应结合施工设计地势地形的特征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对于原有生态环境形成的地质、地势的改变,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态形态及地质地貌。因此,应有效利用原有地势地貌所形成的凹陷及走向,将自然形成的凹陷处设计为蓄水池,利用凹陷走向,建立隐形的水渠,使雨水通过自然形成的凹陷型路线进行汇流。在公园林地规划中,为保障绿化施工面积,构建优质园林,园林规划设计时会设计大面积的绿地,应结合绿地种植植被根系生长及分布情况,并在设计时注意园林植被与水塘的分布及排比,尽量使得植被的种植分布呈现出围绕式的形态,以便于植被摄取水分。同时,还需要注意景观布置中凹陷处水流通道与地下管网及排水口位置的设计与计量,避免因设计计算失误导致植被生长及水资源应用受阻。因此,为了保障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效实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注意配比。
2.4湿地功能区的规划
海绵城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最显著的功能区域最属湿地。城市湿地具有蓄水、净化、循环利用等功能特点。土地资源受限,在城市景观规划中,通常会设计小型的湿地景观,例如:下沉式水池和绿地等自然储水结构。通常净化降水初期是通过地表透水性路面、绿地植被过滤,并通过自然汇聚或人工径流方式流入湿地区域,不仅改善了储水水质,延长储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缺水季节的用水压力。
2.5雨水花园的设计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浅凹绿地,或是一种由人工挖掘建造的,能够吸收建筑雨水或街道雨水,然后通过微生物、土壤以及植物根系,净化雨水,实现综合作用,从而使雨水能够涵养地下水,渗入到土壤中,最终实现雨水利用设施和雨洪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时间,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解地表积水现象。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灌溉水量。
2.6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引用海绵城市理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设计宗旨,结合园林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规划园林道路时需要注意以下4点:(1)设计园林道路时,可利用环状路网中的折线、曲线、环状线的搭配,替换原有传统设计中的直线路线,并在路线中设置间隔式绿化带,利用绿化带所占用的设计面积满足排水需求。(2)有效利用分散、连续,且高密度的绿化植被替换道路两旁原有的、排列整齐的、绿化性质的树植。(3)选择路面材质时,选择渗透性好且具有改善雨水水质及消纳雨水径流量功能的施工材质,以此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4)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时,利用草皮、木屑、碎石、鹅卵石等天然的,透水性能较好的材质进行装饰性道路设计铺装,为园林道路设计增添美感的同时,利用材质的透水性,实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但由于该类材质的附着性较差,会给后期修缮及养护增添负担,因而只适用于小面积的装饰性设计。
3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与发展,在很大限度上促进了园林景观规划理念的转型与创新,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园林景观规划工作当中,不仅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和转化应用,还可以使园林景观规划更好地匹配城市发展步伐,从而打造功能性、观赏性俱佳的城市居住空间,推动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柏雪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城镇建设,2019(12):17.
[2]管延臣.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分析[J].砖瓦世界,20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