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母乳不足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7期   作者:黄丽萍
[导读] 探讨早期母乳不足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乳不足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00名分娩后3个月内实行母乳喂养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我院自主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以分析产妇早期母乳不足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结果:300名产妇中有104名早期母乳分泌不足,占比为34.7%;调查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产后开奶时间以及奶瓶喂养等有较大关联;而与分娩方式、分娩次数、文化程度以及抱乳行为等因素无关。结论:导致早期母乳不足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积极开展产前母乳喂养教育与产后母乳喂养指导。
        【关键词】早期;母乳不足;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母乳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好的营养来源,能够满足0~6个月龄婴儿的全部营养需求[1],并且母乳喂养对产妇也有益处。但部分产妇在分娩后的母乳分泌量较低,无法满足婴儿的母乳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其他代乳食品。为降低早期母乳不足的发生率,我院就早期母乳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分娩后3个月实行母乳喂养的产妇共300名作为调查对象,初产妇203名。经产妇97名,年龄22~45岁,平均(28.6±3.3)岁。纳入标准:①分娩后3个月内进行母乳喂养;②新生儿健康,无线天畸形或发育迟滞等情况;③产妇身体健康,无严重急慢性疾病;④产妇被告知此次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对产妇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年龄区段,22~30岁、30~40岁、40~45岁;②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专科或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③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④是否初次分娩;⑤是否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母乳喂养知识教育;⑥开奶时间,<1h、1h≤~≤23h、>23h;⑦是否奶瓶喂养;⑧喂养焦虑程度,正常、轻度、中度、重度。
现场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分,有效率100.0%。


2 结果
        300名产妇中出现早期母乳不足情况者104名,占比为34.7%,104名早期母乳不足产妇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如下:①年龄22~30岁21名,占比20.2%,年龄30~40岁45名,占比43.3%,年龄40~45岁38名,占比36.5%;②高中及以下文化24名,占比23.1%,专科或本科文化57名,占比54.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23名,占比22.1%;③顺产51名,占比49.0%,剖宫产53名,占比51.0%;④初产妇65名,占比62.5%,经产妇39名,占比37.5%;⑤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教育41名,占比39.4%,未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教育63名,占比60.6%;⑥开奶时间<1h 34名,占比32.7%,开奶时间1h≤~≤23h 35名,占比33.7%,开奶时间>23h 35名,占比32.7%;⑦奶瓶喂养31名,占比29.8%,非奶瓶喂养73名,占比70.2%;⑧喂养焦虑正常28名,占比26.9%,喂养焦虑轻度24名,占比23.1%,喂养焦虑中度27名,占比26.0%,喂养焦虑重度25名,占比24.0%。
3 讨论
乳汁分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反射,母乳是婴儿成长所需的最为自然、安全以及完整的天然食物,能够提供给婴儿所需的热量、脂肪、钙、磷以及免疫球蛋白等多种营养,并且母乳喂养也能够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2],有助于降低乳腺癌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3],因此母乳喂养是有益于母婴的一种喂养方式。但在现实中,部分产妇产后会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而不得不采取其他代乳食品进行补充。我院此次简要分析了导致产妇出现早期母乳不足情况的相关因素,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年龄较大、未接受母乳喂养知识教育、产后开奶时间较晚以及奶瓶喂养等是导致产妇出现早期母乳不足的相关因素;而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以及喂养焦虑程度等不适导致产妇出现早期母乳不足的相关因素。因此,临床为降低出现早期母乳不足情况的发生率,应在产前对产妇进行充分的母乳喂养知识教育,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行为,产后尽早开奶,尽量不采取奶瓶喂养的方式,以刺激母乳的分泌。
综上所述,早期母乳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程度以及产后开奶时间等,临床应加强产前母乳喂养知识教育与指导,鼓励产后尽早开奶,鼓励尽量抱乳而非奶瓶喂养,从而刺激母乳分泌,有利于母婴结局,促进产妇尽快恢复。同时,本次研究未能深入,对早期母乳不足的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白蕊欣.妇母乳不足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29.
[2]朱一民,刘坦,苏笑, 等.产褥期妇女母乳分泌不足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30(6):545-548.
[3]张英.剖宫产产妇母乳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庭医药,2018,(8):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