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办法及效果。方法:在武汉某院2020年2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选择20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进行合理的人工气道管理有利于其症状缓解,提高存活率。
【关键词】新冠肺炎;危重症;人工气道;管理
新冠肺炎是2019年底爆发的由新型冠状病毒而引起的肺炎,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与接触等进行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1]。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受疾病影响,其呼吸功能出现较大的问题,大多需要进行呼吸方面的处理,而在进行气管插管时,相关人员较为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在进行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工作时,应以更优质的人工气道管理办法改善治疗效果,尽力缓解症状,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2]。基于此,武汉某院进行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办法及效果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武汉某院2020年2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选择20例开展研究,男性12人,女性8人,年龄在62-91岁之间,平均为(75.73±3.44)岁,患者均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部分不能自主决定的患者也获取了其亲属的允许。武汉某院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20例患者均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步骤及要点如下:
(1)准备工作;在建立人工气道之前,首先应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以正确评估气管插管的难度,大多数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神志不处于完全清楚的状态,沟通交流较为困难,治疗时配合度较低,所以医务人员应对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思考并做好预案,更是由于新冠肺炎极强的传染性,应在保证治疗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治疗人员。同时还应准备好医疗物品,包括种类、放置的位置、参数调节等,尤其是呼吸机,其是保证患者低血氧症预防及改善的重要器械。
(2)建立人工气道方法;建立人工气道时,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气管插管前,进行吸痰处理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此时应注意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气管插管时,可以通过予以一定量的镇静镇痛药物使得患者保持肌肉松弛、身体稳定,以降低呛咳的风险;如患者神志不清较为严重,为了进一步缩短插管时间,则可以利用视喉镜进行诱导。
(3)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需要医护人员做好气管内导管的固定工作,以保证其正常发挥作用,避免不良脱落对患者身体、病情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寸带污染则应立即进行更换处理,同时应做好气囊压力监测工作,以避免漏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二是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吸痰时间、负压调节、加湿湿化以及体位护理等多个方面,根据患者身体特征而采取必要的吸痰措施,可以通过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来降低呛咳等高传染性的风险,可以将吸引的压力的控制在60-100mmHg的范围间以确保质量,同时可以将温度控制在32-36℃ 的范围内以确保舒适度,本次研究中,患者年龄偏高,所以还应注意体位管理,定时辅助患者翻身且进行叩背处理,以促使痰液更快松动,提高吸出的效率。三是呼吸机的监测工作,医护人员应正确对患者的肺可复张性进行评估,以选择合理的氧浓度分数及呼吸末正压,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四是做好血气监测工作,确保实时了解患者情况以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3指标判定
本次研究通过血气分析对患者病情进行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实验中,进行气管插管前,20例患者的氧分压平均为(41.32±2.07)mmHg,而紧急插管处理后,氧分压平均达到了(101.08±2.37)mmHg,前后对比使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可得t=84.931,P=0.001,即表示治疗后患者的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身体机能降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呼吸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非常大,现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建立人工气道缓解症状[3]。
新冠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具有潜伏期,所以在进行感染疾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尤其是人工气道相关工作时,接触到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大,为了降低传染风险,在进行呼吸道传染性的呼吸机治疗时,应利用一次性可抛弃型呼吸管路,以避免传染。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如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手套、眼罩等。人工气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保证人工气道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则应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气道内导管护理、吸痰处理、呼吸机以及血气监测等工作,确保各部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保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处理[4]。以实验方法进行人工气道管理后发现,治疗后患者的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进行合理的人工气道管理有利于其症状缓解,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邵艳玲,刘慧娟,陈素红,等.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03):18-20.
[2]章晶晶,刘芳.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8):104-106.
[3]宋大伟.探究ICU病房新冠肺炎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疗效和生理指标改善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7):151+153.
[4]蒲林哲,王静,张迎迎,等.老年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救治1例病例报告[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