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优化急诊护理在急诊科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3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将其住院编号进行排序(1-34),并参照编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借助优化急诊护理进行干预,将其护理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4.12%,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仅为64.0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就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1.76% VS 64.71%,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组别间数据研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优化急诊护理的开展可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促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护理质量综合提升。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诊科;心脏骤停;护理模式;心肺复苏
危急重患者抢救工作是急诊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如心脏骤停患者,需要采取有效急救措施进行干预,一旦错过作家抢救时机,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心脏骤停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脏所具备的突发性泵血功能丧失,严重干扰血液循环,机体运作受到影响[12]。经临床实践显示,心脏骤停的激发因素相对较多,尤以药物作用、麻醉意外、电解质分泌紊乱、窒息以及器质性心脏病为主[3]。现阶段,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抢救手段为心肺复苏(CPCR),但是大部分患者在临床干预之后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基于此,临床干预后急诊护理的优化不容忽视。本文将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为探究其护理疗效展开研究,具体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共计34例,将其住院编号进行排序(1-34),并将编号的奇偶性作为分组依据,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患者中,男女比重为11:6,年龄为21-80岁,平均年龄(52.34±5.37)岁;观察组,男女比重为13:4,年龄为20-81岁,平均年龄(52.69±4.31)岁。可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对照组:心肺复苏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临床干预。
1.2.2观察组:(1)为该组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全面评估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结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除颤仪等多种抢救手段进行综合干预,必要情况下可对患者头颈部作冷敷处理;
(2)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心率异常症状应立即反馈主治医生并配合其完成处理措施;
(3)给予患者血肌酐以及尿量检查,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至最低[4];
(4)将患者的血气以及电解质报告作为依据,不定时查看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的指标变化,并给予患者饮食指导,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做好卫生干预以及康复指导,避免压疮等症状的出现;
(5)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就其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依据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以及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可将护理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级别,总体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处理均借助SPSS 21.00。此次研究中,总体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接受 χ2检验,以率( % ) 作为表达形式,若P<0.05即可认为组别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效果总体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4.12%(观察组)vs 64.06%(对照组),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png)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1.76%,而对照组高达64.7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下表2。
.png)
3讨论
心脏骤停的引发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一旦出现该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若错失黄金救援时间或急救方式不当,极易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反应迟钝、胸部不适等,严重情况下可造成死亡。作为急诊科使用频次较高的急救手段之一,心肺复苏的及时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心脏骤停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同样伴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基于此,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干预应与优化急诊护理相结合,最终为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安全保障[5]。此次研究中,就总体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组别见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的干预过程中,抢救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急诊护理的优化相结合,可产生良好的运行价值,护理疗效得以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薇薇.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研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8):244-246.
[2]李秋满,苏琳琳,刘小钰.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29):84,92.
[3]纪珊珊,王其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41-142.
[4]马蕴敖.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8,24(29):226-227.
[5]张秋,王先熙.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健康之友,2019,(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