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柴宏伟
[导读] 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教师还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教法,轻学法,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作者结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实际,总结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柴宏伟    洛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陕西  商洛  726100
【摘要】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教师还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教法,轻学法,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作者结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实际,总结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  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206-01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后备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要求。中学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必须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从而达到课改要求,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外因,激发内因。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达到目的,并起作用。只有发挥了内因的积极作用,教学才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做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该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识,成为知识的主宰者,就必须客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的教学模式,应更多采用讨论探究等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究研究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信息系统,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求、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重教学结果轻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和探究新知识的经验。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讲的累,学生也学的累,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话筒,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经常改变教学方法,扩大自己的知识容量和深度,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知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社会调查、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课本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其综合能力。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探究性、发现性、合作性学习方式。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较为机械枯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为学而学,学生易感到乏味,没兴趣,效果不佳。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解决每个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此问题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其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辩论、探讨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采用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构建新的学习观念,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如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解思路,展示他们探索的过程。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开展各种数学活动。让他们成为主角,得到展示机会,并作出合理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多方位的,即需要教师的主导,更需要学生主体的发挥,只要找到师生最好的结合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发放方式,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茹宗志,教育学教程,[J],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2)罗侃淳,中学教育心理学,[J],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柴宏伟,男,陕西商洛洛南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职业学校数学教研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