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品、悟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吴家荣
[导读] 古诗词的教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中注重提倡朗读吟诵来增强语感,语感的生成促进对语言应用赏析品味,形成语理,语理又进一步加强对诗词的感受领悟,从读、品、悟三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吴家荣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  云南  昆明  650216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中注重提倡朗读吟诵来增强语感,语感的生成促进对语言应用赏析品味,形成语理,语理又进一步加强对诗词的感受领悟,从读、品、悟三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诵读  品味  领悟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175-01

        古典诗词是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感情的。其文化内涵深厚,韵律优美动听,意境幽邃深远。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词比别类文学严谨,较纯粹,较精微。”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重要位置。在高考中,古典诗词赏析也是必考的知识点,往往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感知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蕴含的思想情感。为此,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重朗诗吟诵,读出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押韵、平仄,这是诗词琅琅上口的重要原因。诵读是诗词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诗歌的意蕴要深刻领悟,才能领会诗意。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诵读中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正如古语所说:“熟读唐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诗歌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诵读。朗读又特别强调把握感情,没有感情的诵读就不能深入品味诗词的语言;缺乏感情的诵读就无法领略诗的意境。诵读就应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要妥善处理语调,做到轻重有致,抑扬顿挫;要恰当地掌握速度,做到快慢适中,节奏和谐。如教学南唐李煜的词《虞美人》时,可先让学生听录音,对词的内容感知了解,再让学生诵读,开始时学生没有读出凄楚哀婉的情感节奏。就指导学生说词每片四韵,两平两仄,仄在前,平在后,整片应是先抑后扬,要读出对比情调。边讲解边做声情并茂地示范。再让学生诵读,此时效果就好很多。趁势分析背景,把握“故国之恋”的主旨,又放歌曲《虞美人》,让优美凄清的旋律伴着这首词的内容深深烙在学生们的心理,达到了朗读吟诵,理解把握词意的效果。
        二、重赏析品味,品出诗词的意蕴美
        “品味”就是从“美”、“妙”、“好”的角度对诗词进行体味、揣摩、品评。品味中可看出谴词造句的功力,看出文中美点妙要,品出丰富深厚的意蕴。如杜甫的《蜀相》,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是诗人准确选取“碧草”和“黄鹂”最能表现秋天环境气氛特征的景物,烘托出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心境。并品味其中“自”和“空”二字之妙,评出既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又慨叹人们对武候遗忘的悲凉,全诗创造了气氛,奠定了基调。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诗人锤字炼句的语言功底和深沉悲痛的感情。
        三、重感受领悟,悟出诗词的境、情、理
        1、悟境。


王国维认为“境”是情和景的统一,即“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境界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或氛围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读诗词就是要使词语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如王维的《出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要领悟出月光流泻,松影婆娑的动景,给幽冷的松林笼上一层柔和的月光,造成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有明有暗,有动有静。意境宁静清幽,浑然优美,让诗词中描绘的景、物、人、声、光、色,能像画面一样在头脑显现出来。在诗词文字中,组成画面,画面自然也倾注了学生悟的情感。顺而推之,为学生走进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
        2、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自然景物一经出现在古诗词中,就再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它完全溶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褒、或贬、或好、或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上升为自己的对此事的精神态度,即主观的感情色彩。“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因此,读诗词就要准确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画出一幅秋萧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其中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前两句画面惨淡,气氛悲凉,映照出诗人心里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后两句从落叶的“萧萧”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有韶光易逝之感,从而加重了作者的乡愁,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将诗人“艰难苦恨”包含无遗。若不能从景中深层领悟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则是很大的缺憾。
        3、悟理。古诗词虽是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感情真挚,但有些古诗词在显明诗情画意时,还给读者以某种哲理的启示,在意境美之外还蕴藏着理趣美。理趣内化为灵魂、情操、品质,所以我们要从理上引导学生领悟、品味、消化诗中的深刻意蕴。引导学生从诗中走出来,借诗移情,面对现实,结合现实悟出个人的感受。如《赤壁怀古》中苏轼神游赤壁后,洒酒祭月,对天长叹,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包含着作者敬仰历史英雄的美好情感以及自身功业未就的伤感。
,境、情、理是古诗词中及为重要的一个环链,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上升为情感的脉络。宋人徐林在《韵语阳秋》序中写到:“理与情者,志所寓也,苟通也,辞为可略。”即“理”和“情”是“志”的寄托,作为“言志”的诗就寓“情理”于其中。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理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现在又赋于它“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趣。
        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进入意境,情景交融,人景合一,以理入诗,从而引发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诗词中的美点妙要。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杨荫浏;
3、《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国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