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在教改中升华 ——新形势下对诚信赋予了新的内涵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陈振东
[导读] 因为谎言,诚信的缺失、因为腐败,道德的沦丧,使一个不可一世苏联帝国崩溃。
        摘要:因为谎言,诚信的缺失、因为腐败,道德的沦丧,使一个不可一世苏联帝国崩溃。①以邻为鉴,我们呼唤诚信,拒绝谎言。从古至今,我们崇尚诚信,流传有关许多诚信的动人故事。教师做的是真诚的事业,让我们坚守这份真诚,不要急功近利,让学生的行为真诚、负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诚信、功利性、教育改革与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诚信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深入推进,改革直指一些薄弱环节,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倒逼教育回归他的本质,使教育更加公平、真诚。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教育部分有几大要点,教育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区域倾斜,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等等②。政府对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打造诚信教育。
        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泛滥成灾。2017年底我曾去河北衡水中学学习、考察。衡水中学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高考录取大户,但是,学校班级人数太多,每个班少则60多人,多则130余人,择优录取,走精英教育之路。学校根本没有考虑地区的均衡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教改的利剑直指其弊端。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抓实干,真诚执行。
        中国的改革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是:历史上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多,如农民起义导致的改朝换代。这种改革是被迫的,突发性的。国外大多国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南北战争等,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旦取得成功将极大促进社会的发展。③

二、教改呼唤诚信
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而大多数教研课流行先磨课,再正式上课。我认为作为比赛课,公开课,老师、学生作一些前期工作,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为了争取名次一节课反复地磨,学生甚至重复上一节课。平时上课与公开课、竟赛课反差很大,就给学生留下老师作弊的嫌疑。还有的老师,为了效果好,显示课堂活跃,提前安排学生背记答案,知道答案的同学举右手,不知道的举左手。为了自己所教学生考出好成绩甚至鼓励学生作弊。这些行为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尽管只是少数老师的做法,但是老师的所作所为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功利教育在一些地方很流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不讲诚信,只求结果,表象与真相的矛盾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当然,学校的诚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从小就要对孩子与人为善,老实做事、诚信做人的教育,不应该充斥功利、虚伪的教育。曾经的一些极端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功利、虚伪教育的思考,对祖国未来新一代主人成长的担忧。
        马家爵由一位云南大学高才生变成杀人犯,一方面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过度的应试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他生活的集体有关,因为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友谊,生活在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位来自边远农村的贫困学生,他们对他态度冷漠,完全没有同学情谊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位被害同学的唯利是图的人生观带来了以后的杀身之祸。
三、“爱”要真实、真诚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这个基础上,而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上,甚至为了改变命运不择手段。我国古代就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那就是通过科举制度,通过读死书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关系到这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接受教育的情感态度要由关心个人前途命运升华到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把个人理想与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统一起来,个人的理想才会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与持久的生命力。
        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至今发人深省,值得借鉴。其中提到:“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④
        部分学生把远大理想看成是“虚”的东西,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只关注自己,甚至鼠目寸光。要切实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爱社会、爱他人、爱家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师采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的价值观。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与生活阅历,教师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尤为重要。否则,社会流行因素与学校教育的理想化,会让学生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分离,造成双层人格。表面上讲理想、讲道德、做好学生,但骨子里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从不为他人,为社会利益考虑。所以只有诚信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真情实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次学校放了一段关于爱的教育视频。内容大致是一个位女中学生平时任性,一点小事便与父母抬杠。有一次因其母亲要求她做作业专心一点,她便生气地离家出走,并且狠狠地关了一下门,丢下一句话“我再也不回来了”,她在外游荡了很久,天下着雨,又冷又饿的她远远地看着一家餐饮店里的食物垂涎欲滴,又苦于身无分文,此时饭店师傅给了她一碗热面,她吃完后立即跪了下来,满面流泪地对师傅说,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饭店师傅不为所动,教训他道:你父母养你这么大,给了你多少餐饭,你不感谢,我仅仅给一碗面你就下跪了,真不应该给你吃。女孩听了恍然大悟,跑回家与母亲抱头痛哭。面听完这故事后,在场的大多数同学也泣不成声,几个玩世不恭的学生眼里也噙着泪花,这种爱心教育胜过许多生硬的说教。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而不断的改变。老师所教的,书上所学的只是暂时停留在脑海中,需要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有点“虚”。要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内化为具体行动,对于暂时身处青春期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超越自我,要在生活中做真实的自我。老实做人,真实做事。总之,我们需要用真诚的“爱”的力量让学生情感变虚为实。让真、善、美长驻学生心田。
       
         2018年3月12日
       
        ①《特别关注》2017年第七期
        ②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
        ③此处为本人原创
        ④《走近爱因斯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