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当前众多高校及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对于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课,实验教学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何将“思政“有机融入实验教学过程更具有挑战性。本文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以分子生物学中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为例探讨实验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验教学;免疫印迹试验;有机融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焦点。课堂教学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反映出师生共同理解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如何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融洽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学习去思考,通过平等沟通与交流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纷纷探索如何结合“思政”进行教学,“课程思政”从而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及教师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主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的第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但高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发生变化,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比重增大,教师主导作用减弱,在此情况下如何提炼实验课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及价值理念,并将其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思政”對任课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
二、尊重学生,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对他的教育对象充满爱心,充满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作为高中学生,从年龄上讲他们已接近成人,逐步走向成熟;从做人上讲他们已开始走向社会,有自己的主张和自立的意识;从学识上讲他们已有了初步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师生在课堂上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共同探讨的学友关系,应该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平等地和学生相处,和学生交流。要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更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益友,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与交流,共享教学活动的成果与喜悦。
课堂教学效果是师生互动、双方积极相互配合的结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不仅要倡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辩起来、争起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迁移、超越现有知识的范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上,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师生交流、领会内化等方式让课堂教学“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键在于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法与学法。例如,在新课开始时,课堂上应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阅读一遍,通过阅读,自己感知教材。阅读前要提出要求,学生要动眼、动心、动手,不仅要看,而且要思考,对重点内容要勾勾画画,对疑点处要注有标记。再如,把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值得讨论的问题;二是反映社会热点学生很想讨论的问题,有话要说的问题。讨论形式可按座位分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动口动脑,展开思维,畅所欲言,摆明观点,既能理解掌握教材的知识,又能分析说明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放任自流,形成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教师“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及时因势利导。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73-77.